[宋]蘇舜欽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蘇舜欽所游的花山寺,地址今已不詳。《鎮江府志》中載有沈括的一首《游花山寺》詩,為此有人說花山寺可能在鎮江。這首題在花山寺壁上的詩,對廟宇破敗、雜草叢生發出感慨,頗給人以哲理啟示。
昔日廟宇,香火旺盛,梵音不絕,游客熙融,如今已是斷壁殘垣,荒草沒徑,人跡罕見。一般地說,詩人往往會發一通興衰無常的感嘆。可是詩人卻另辟蹊徑,由“花山”之名引出“繁英不見草縱橫”,得出“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的結論,把詩轉向理性的認識。
花山不見花,雜草卻叢生。花嬌養,草性野。花不精心培育,對之施肥、鋤草、澆灌,則易于枯萎、壞死。而草卻不同,不需播種,就自然萌發,不要施肥,仍然茁壯成長,不怕風吹雨打,無畏蟲蝕蟻侵。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發,花易凋零草易生。如以“花”喻賢人,則“草”便是奸佞;以“花”比人才,“草”便是小人。奸佞小人易于得勢作惡,賢人君子常遭打擊陷害,要使人才順利成長,發揮作用,就必須剪伐雜草,且勤加培育。這首詩也是從“花”生長的客觀環境上著眼來寫的,對于“栽花”、“育花”者頗有啟示。
上一篇:《題老松樹·[唐]宋之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鴟·[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