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思睿
盧仝家貧無長物,一婢一奴屋數間。
先生家貧異于是,破灶頹墮寒無煙。
途窮厭見俗眼白,餓死不食嗟來食。
張永夫,名錫祚,康熙年間詩人。家極貧,至數日不舉火。采杞菊以食。性情耿介,不事交游。有憫其困,欲稍赒濟者,輒夷然不屑。卒窮餓以死,年僅五十二。思睿與永夫為同社詩人。此詩寫永夫之貧窮與自尊,這里是從原詩中節選出的六句。五句化自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六句用《禮記·檀弓下》典故:“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炊,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張永夫才高而遭困頓,純乎赤貧,常遭勢利俗人的鄙視。厭見,既言永夫因貧困而受白眼之多,又言他對白眼之厭惡和輕蔑。他固然貧窮,但寧可窮餓而死,也堅決拒絕那些與白眼或憐憫俱來的種種施舍,以保持自己高度的人格尊嚴。在財物和人格尊嚴的選擇中,我國傳統道德觀念認為,應該選擇后者。即使這樣的選擇將以自己的生命作出代價時,仁人志士們也毫不猶豫,至死不改節操,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不食嗟來之食”,“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不為五斗米折腰”(《晉書·陶潛傳》),“士窮乃見節義”(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這類千古傳誦的名言,成為人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張永夫,就是封建時代這樣一個貧窮而有骨氣的詩人。
上一篇:《貧家婦·[清]馬生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王桂陽詩·[南北朝]吳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