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有德之心下,無才意即高。
但看行濫物,若個是堅牢。
唐代白話詩人王梵志,他的詩作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蘊含哲理;他本人即為僧人,故其詩多類于佛家偈語,內(nèi)容也多勸人行善積德。
這首詩主要在于闡說“德”與“才”的關(guān)系。“有德之心下”,意為有道德的人自然謙虛禮讓,決不傲視外物,此謂“心下”。“無才意即高”,沒有才干的人,卻自以為高不可攀,不可一世,此謂“意高”。這兩句首先是互文,首句實為有德有才的人,其心自“下”;次句則為無才無德的人,其意自“高”。有才之人其心自下,其原在德。因為有德,便不以才凌人,不自以為是;因為無德,即使無才也自以為了不起。如確是有才,自高一點還情有可原,而本來無才卻自高,可見其德之更下。詩人將兩種人以其極化狀態(tài)予以對比,便鮮明地反映了抑揚褒貶。在并敘兩種人的基礎(chǔ)上,詩人提出“但看行濫處,若個是堅牢”,且看這種風(fēng)氣泛濫,哪個是堅牢長久的呢?不言而喻,答案自見。
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觀,一向以為“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后漢書·張衡傳》)此詩也是在宣揚德的重要,可是不從正面直說,而由“有德”與“無才”兩種人的心態(tài)對比上顯示其重要。立意明而行文曲,也就激人思考,耐人尋味。詩人不直說重才輕德之弊,而說:“若個是堅牢”,以設(shè)問使人想象,則其弊病之災(zāi)令人警醒,含蓄而警策。此詩雖僅四句二十字,可字面外之意蘊卻豐饒,故雖如白話詩,卻仍富有詩味。這首詩雖產(chǎn)生于封建社會,可它所言要有德有才,以德馭才的觀點,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其教育意義。
上一篇:《暮春·[清]翁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仙·[唐]羅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