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咸用
鼓鼙聲里尋詩禮,戈戟林間入鎬京。
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
也知貴賤皆前定,未見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來稀后進,善開金口答公卿。
李咸用是晚唐詩人。晚唐時社會矛盾愈益突出,國勢衰微,政治混亂,兵戈不斷,不僅百姓生計維艱,就是士人進身之路也受到很多阻難。所以這時的詩不再有盛唐時雄渾明秀的氣象,而是多感傷悠嘆之音。不僅如此,晚唐詩在風格上也發(fā)生了變化,表現(xiàn)出新的特點,其中有一點就是寫詩漸趨俚俗,而又喜在身世之感中融入人生哲理的議論。像羅隱、杜荀鶴就表現(xiàn)得很突出,而李咸用也有類似的傾向,這首《送譚孝廉赴舉》即為一例。赴舉,就是取得貢舉資格赴京參加進士考試。遍地烽煙,道路難行,這首先就是一件難事,何況應試是否得中,更難預料,這就更需要有勇氣。李咸用在這首詩里對譚孝廉進行勉勵,說明好事多磨,疏懶無成的道理,把說理與別情融合為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亂世士子的心態(tài)處境,是有欣賞閱讀價值的。
詩中: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為李咸用勸戒譚孝廉的為人處事之道。上句是說,大凡好的結局都是經(jīng)過艱難的努力才取得的,下句是說,年輕人切不要貪圖容易,把事情看得簡單,而放松了自己的奮斗。這兩句總的精神是要譚孝廉戒驕戒躁,不畏艱險,去爭取科舉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經(jīng)“戈戟林”,畏懼沿途的“鼓鼙聲”。其針對性是很明顯的。但是,這話從詩人口中說出,顯然又是人生經(jīng)驗之談,它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這又不局限于贈勉譚孝廉了。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經(jīng)過辛勤勞動要取得好收成是很難的,同樣,如果怕克服困難,又怎么會有“好事”臨門呢!這一點,有閱歷的人不難理解,年輕人更事少,就不一定都懂得了。所以,上面這兩句詩對于現(xiàn)代的年輕人來說,也不失為經(jīng)驗之談,值得深思。
詩寫得通俗,但含義很深,做到了語淺而意深,尤易為人接受,這應該說是晚唐詩在大眾化方面的成功之處,值得借鑒。
上一篇:《送張生·[宋]歐陽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遣懷·[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