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乾道二年(1166),陸游因贊助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失利,被告為“交結臺諫,力說張浚用兵”,罷官回山陰的三山鄉下居住,這首詩就是次年游山西村后寫的。
這首詩首聯描繪了豐年里農家以自釀渾酒和雞子、豬肉宴客的圖景;頷聯描繪了山西村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奇特的秀麗風光;腹聯著重簫鼓和衣冠上寫農民古樸風尚;尾聯詩人表示今后要于農閑時踏著月光探訪農家。全詩描繪了山村美好風光和喜慶豐收的景象,贊頌了農民古樸純潔的風尚。
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為寫游覽時的實景和實感,可是它又往往成為人們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種境界。類似的境界,古人詩文中也多見,而唯獨此句最為膾炙人口。王維《藍田石門精舍》:“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記》:“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強彥文《山行》:“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這些和陸游的詩句意思近似,說明這種狀況有足夠的生活依據,也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可是這些詩句均不及陸游此句廣泛流傳,活在人們口頭。這是因為陸游所寫合于實境,合于常理,合于人口。句中無冷詞難字,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極易上口。因為它形象鮮明,含義深刻,激人聯想,加之語言通俗,音節自然,叫人好讀、愛讀、易記、易傳,因而勝過了其它,得以廣泛流傳,經久不衰。
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根據自己的體驗和語言習慣,將這兩句改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竟至使之成為成語,可見此句的藝術生命。這兩句,它既可描述人經歷困境而達順境的狀態,又有鼓舞人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奮斗不已,以求進入勝境的意義,給人以精神力量。陸游這首詩本無意于說理,可是其中的景語含理,也就轉化為理語,致使人們不記全詩,僅記佳句。
上一篇:《浩歌(節選)·[唐]李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照鏡見白發·[唐]張九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