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陶淵明《擬古》詩共九首,王瑤編注《陶淵明集》認為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淵明五十七歲。“擬古”,是摹擬古詩之意。此詩主要是慨嘆青春易逝,好景不長。
春天的傍晚,碧空如洗,萬里無云;春風吹來,和曖宜人。這詩的開頭兩句,點明了時令景物,使讀者感到環(huán)境的美好。“扇”字,這里作動詞用。用“扇”字,使讀者感覺到,春風的吹來,是一陣陣的,而且不會太猛,恰到好處。
在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中,有一位佳人出場了。這位佳人喜愛這清朗的夜晚,痛快地喝酒唱歌,直到天明;唱完歌后,長聲嘆息,因為這歌,感人太多。這詩的中間四句,就寫佳人之歌飲與嘆息。美,此作“喜愛”解。達曙,直到天明。酣,此指酒足氣振的樣子。“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表現(xiàn)了這位佳人濃烈的興致。竟,完畢。此,指這支歌。“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則表現(xiàn)了這位佳人低沉的哀傷。
既然這位佳人是由于這支歌而興盡悲來的。那末這支歌的內(nèi)容如何呢?詩的最后四句,便寫出了這支歌的歌辭:“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云間的明月是多么皎潔!葉中的鮮花是多么明艷!難道不是一時都顯得十分美好嗎?但是它們的美好不能保持久長,這該怎么辦呢?皎皎,潔白明亮的樣子。灼灼,明艷的樣子。華,同花。“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自然是世間美好的事物。但“云間月”盈而復虧,“葉中華”艷而復萎。當這位佳人唱這支歌時,自然會聯(lián)想到青春易逝,遲暮將臨,所以必然是“歌竟長嘆息”。
詩中的佳人,有作者自喻之意。從這首詩的主旨看,情緒不免消極悲哀。但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考慮,這里不也包含著“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這一人生哲理嗎?
這首詩與《古詩十九首》的風格十分相近。詩中有景物描寫,也有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也用有比喻的手法,語言清新,形象生動。而全詩又有著一種寄托的意義。
上一篇:《戲題·[清]馮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發(fā)石山·[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