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宋方壺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無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憐瞌睡,鶻伶的惜惺惺,若要輕別人還自輕。
生活是一部紛繁復雜的書。這首小令就是作者飽閱世間紛繁復雜的現實人情的一篇心得體會。
曲辭語言淺易,且從中可見作者極善以當時社會口語、俗語入詞,如“短命的”,是元代民間對無德之人的詈辭。鶻伶,即是機靈。全篇六句,以兩對鼎足對構成:無德之人一定會遇到薄情種,老實人別人總是以真誠相待,無情者休想碰到多情人;糊涂的人往往賞識瞌睡蟲,聰明人乃來愛惜聰明人,誰要是輕視別人,那就是輕視他自己。兩對中每三句都采用“一反一正一反”的結構,語氣層層加重,在強烈的對比中,構成這兩對末句的重宕,從而實現出“無情”和“輕別人”的結局之可悲。
早在《周易·易乾》中就已出現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思想,在古代有廣泛的影響。這種思想在宋方壺這首小令中也得以體現。作品中,作者以調侃的口吻,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宛如一篇偈語,又仿佛一個得道的世外之人在給仍然執迷不悟的世間人指點迷津,雖無教化之詞,卻字字語重心長,振聾發聵。盡管詞中或多或少反映出一些因果報應的思想因素,但它畢竟是辯證思維不成熟時期的產物。而其深刻的意蘊所在,還是作者對人在社會關系中彼此平等交流的關系的認識。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有愛與憎、好與惡、同情與鄙棄、尊重與蔑視,以及種種情感、愿望或利欲關系,在這種極復雜交織的關系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即平等交流原則:想贏得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想要得到愛,先有一顆愛別人的善良的心;要求別人真誠以待,自己首先要襟懷坦白……總之,要想得到,首先要付出而不是索取,想要不付出絲毫代價,必將是一無所獲。孔子所言“反求諸己”,孟子提倡“推己及人”等,都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
上一篇:《黃精鹿·[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一壺歌·[宋]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