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fù)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dāng)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陶淵明《雜詩》共十二首。王瑤編注《陶淵明集》,認為此詩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陶淵明五十歲。這首詩的主旨,是感慨年老而壯志難伸。前四句,憶少壯之志向;中六句,嘆日漸以衰老;后六句,思前程而警懼。
前四句說,回憶我少壯的時候,即使沒有遇到歡慶的事,心情也自愉快;那時有著超越四海的遠大志向,就像大鵬想展翅向遠方高飛一樣。陶淵明少壯時期是很想建功立業(yè)的,他在另外一首詩中也寫到“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騫”,飛舉的樣子。“翮”,羽翼。“翥”,飛翔。“騫翮思遠翥”,是用來比喻“猛志逸四海”的。這前面的四句詩,基調(diào)十分高昂。
可是,歲月漸漸地消逝了,少壯時的雄心已漸漸離開了我。這時即使遇有喜慶之事,也不再覺得愉快,反而常常有很多憂慮。自己的體力慢慢衰退,轉(zhuǎn)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荏苒”,漸漸地。“頹”,此作消逝解。不說“逝”,而說“頹”,也包含著身體衰頹的意思在內(nèi)。“此心稍已去”,照應(yīng)前面“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二句還說志向。“值歡無復(fù)娛,每每多憂慮”二句,照應(yīng)前面“無樂自欣豫”,也說心境。“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二句,照應(yīng)前面“憶我少壯時”,是說身體健康狀況。這詩的中間六句,基調(diào)陡轉(zhuǎn)低沉,與前面四句,形成了強烈對照,說明今非昔比了。
既已今非昔比,必然會引起對前途的憂慮。詩的最后六句就說,時光的流逝,片刻不停,如同莊子所說的“壑舟”一般,無法留住,使我逐漸衰老,不能青春常駐;在世的日子,未知還有多少,也不知將來的歸宿所在;想到古人愛惜每寸光陰的情形,真使人感到虛度歲月的可怕。“壑”,山溝。《莊子·大宗師》說,藏舟于壑,以為安全牢靠,但夜半有有力者負之而走。詩中的“壑舟”,比喻無法留住的時光。“須臾”,片刻。“引”,此作“使”解。“前塗”,此指未來的日子。“止泊處”,原指船舶停留的所在,這里比喻人生歸宿。“壑舟無須臾”及后四句,引用典故,形象化地說明了“歲月不待人”的這一客觀自然規(guī)律。而接著“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二句,曲折地透露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意。此詩從自己“少壯”之日到“衰損”之年的變化,使人認識到由少到老是自然規(guī)律,而因身體的變化、處境的不同,心情也大變,意志轉(zhuǎn)向消沉,心緒變?yōu)閼n郁,有力地昭示了“惜寸陰”之理。詩人意在說明少壯時宜當(dāng)努力,抓緊時間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切莫讓歲月蹉跎,青春白白地消逝,而不作直言逕語,僅于結(jié)穴處一點,全詩精神頓然煥發(fā)出來。“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所念的即為古人之言。“懼”,更見內(nèi)心的警動,也頗使讀者深省。
上一篇:《木蘭花慢·[宋]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雜詩十二首(其七)·[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