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庭堅
扶風喬木夏陰合,斜谷鈴聲秋夜深。
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
《太真外傳》,即《楊太真外傳》,宋初史官樂史所作。它詳盡記敘了楊貴妃的事跡,才調淵雅,筆致綺麗,頗具藝術魅力。然而也引起了黃庭堅的深沉感喟和無盡遐想,《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原詩由五首七絕所組成。
詩的一、二兩句寫唐玄宗一行離開馬嵬向巴蜀進發的景象:“扶風喬木夏陰合,斜谷鈴聲秋夜深。”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從長安出奔,準備入蜀,路經馬嵬驛(在今陜西省興平縣西),將士饑疲,憤怒殺死楊國忠。接著,又迫使玄宗下令縊死楊貴妃。據《楊太真外傳》記載,玄宗自離開馬嵬后,一路上對死者魂縈夢繞,思念不已。來到扶風(今陜西省鳳翔縣),看見石楠樹長的端莊雅致,頗可憐愛,便稱其為端正樹,用楊貴妃生前在華清池的梳洗處——端正樓的名字來稱呼它,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走到斜谷(陜西省終南山中的谷名,是古代陜蜀的通道)口時,遇上了滂沱大雨,久下不止,棧道上又不時地傳來令人生寒的鈴聲,于是玄宗有感而發,親自制作了《雨霖鈴》曲,來悼念貴妃。不過,黃庭堅在這里寫唐玄宗失卻愛妃的愴惻心情,并沒有采用像《楊太真外傳》那樣的正面歷敘的方法,而是通過兩幅各自獨立的象征性的圖景來烘托。你看,夏日的喬木枝葉繁茂,形似網絡,連綴搖曳,仿佛樹與樹聚首相親,難舍難分。而這一切,正反襯出玄宗的孤寂冷寞之感和刻骨思念之情。再聽,深秋之夜的雨聲鈴聲,隔山相應,不絕如縷,顯得多么凄清幽邃!這就恰到好處地烘染出玄宗與貴妃生死相別、永隔人天的悲涼氣氛。可見,開頭兩句字面上寫的是景,實際上已透露了一個負荷著深悲極痛的封建帝王,對無窮盡之現狀的深深的無奈。
詩的三、四兩句深入寫出唐玄宗的極度痛苦心理:“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作為一國之君,平時頤養宮廷,窮奢極侈,一呼百諾,生活何其安樂!如今彳亍獨行,狼狽不堪。痛定思痛,不禁思緒萬千,感慨不已:人啊,在憂愁悲傷的時侯,簡直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得到理會和安慰的。像喬木、棧鈴、霖雨這些景物,既不管人間興亡的交替變化,也不問面對它的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相反還要來時時觸動人的痛處,頻頻增加人的煩惱。這里,說喬木、棧鈴、霖雨“不關情”,其實正婉轉而深刻地傳出了人的無限傷痛,不盡悲哀。著“總傷心”三字,則寓有歷史滄桑之慨,它不但暗示了一個腐敗的時代的消逝,也預示著歷史的重演,因而更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緊緊圍繞自然景象來抒情,使全詩浮漾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苦澀、憂郁和悲哀。細細讀來,似可聽到詩人那隱約的嘆息:他感嘆盛世如煙,長逝不返,感嘆人生無常,變易莫測。——這一點,反過來正可以啟發我們今天的讀者,要正確對待現實生活,珍視人生的意義,進而振作精神,保持朝氣,奮發向上,永遠有所作為。
上一篇:《和景賢七絕·[元]耶律楚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黃門盧侍御詠竹·[唐]張九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