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泂
松樹何知過百年,樹根流水亦清漣。
莫嫌寂寞無人到,多有人來正不然。
蘇泂這首詩“取一孕萬”,以最富特征性的事物來概括紛繁復雜的人生哲理。松樹在中國人心中,象征著靜穆、高潔、遺世獨立,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需要別人的贊美奉承,總是在青山綠水之畔、峰巔石巖之中卓然而立,承受著天地的精華。它不因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自身的形象,所以顯得超凡脫俗,使得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折腰,并將其作為修身養性的對應參照物。蘇泂在這里就是以松的高潔來作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標。
此詩的另一個特點是強烈的議論性伴隨著詩情的淡漠。每一句詩都蘊含著哲理,表露了蘇泂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蘇泂在詩的一、二句中,用“松樹”、“樹根”、“流水”幾個詞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圖。清清流淌的小溪依偎在肅立的青松旁,倒映在水中的挺拔的樹影默默地伴著它,時間在這里已經完全停滯了,靈魂在這片純潔之中得到了蕩滌。從表面上看這里只存在著寂寞,但是溪水偶而泛起的浪花顯示著生命的流動,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諧自然,無須任何世俗的侵擾。蘇泂在描摹青松,更在贊頌其心中品德高潔的世外之人,他遠離塵世,超脫了一切榮辱、名利,他永遠不會孤獨,為他向往的恰恰是寂寞與空靈。蘇泂在前兩句描述的基礎上,將這一傲然而立的形象在后兩句中進行了濃縮、升華。全詩濃烈的議論色彩掩蓋了詩情的萌發,蘇泂以和緩的語調向我們敘述著他的理想,贊美著青松的高潔品格。讀來平和流暢、波瀾不驚。但不能否認,淡薄本身也是一種情感,這只是他對人生漠不關心的超脫,是看破紅塵的疏淡心情的表現。蘇泂通過松樹的擬人化,從對自然的把握達到了賦與自然以生命,同時擴大了自我的生命,使主觀和客觀在交融中得到升華,進入物我兩忘、物我交融的境界。
縱觀這首“南塔詩”,從其淺層含意來看,蘇泂談論的是修身養性。他試圖告誡世人息眼里名利之火,養胸中浩然之氣,以“清漣”、“寂寞”代替榮祿富貴的追逐。但從深層含義來看,蘇泂的這種心情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文人的心態,即朝廷的腐敗和時局的動蕩而產生的失望之情。蘇泂約在宋寧宗慶元年末(1200)前后在世,他年輕時曾從其祖游宦入蜀,成年后飄泊四方,作過幕僚,向陸游學過詩。與之唱和的有辛棄疾、劉過、姜夔、趙師秀等名流,也算是一時名士。可他是個不得志的文人,他見過在底層掙扎的平民百姓,也看到官場的昏庸。豐富的閱歷,使他發覺了個人的渺小和社會腐朽勢力的強大,他很自然地由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轉向了獨善其身的老莊哲學,產生了回歸自然的欲求,這也是歷來失意文人的思想歸宿。我們在這里并非贊美蘇泂的避世之想,可他們對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高潔品格的磨煉是值得我們稱道的。他們這類人拒絕同流合污,摒棄世俗名利,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潔凈之地。雖與世無爭,卻不貽害百姓。
上一篇:《南呂·一枝花·[元]關漢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即事六首(其六)·[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