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人們置身于繁麗紛雜的世界,往往只看到日月星辰,高山流水,典章禮儀,世態風情,而看不清掩藏在這現象背后的本質。詩人面對門外數青峰,透過繚繞的山間云霧,卻悟到了萬物內在的道理。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門外青山云霧彌漫,朦朦朧朧,在陽光下變幻著繽紛的色彩,呈現著迥異的風姿。“青”、“翠”、“紫”三種鮮亮的色彩接連不斷地撲入人的眼簾,且成“堆”成簇,重疊交錯,強烈地刺激著人的心眼,使人覺得眼花繚亂。這猶如一幅現實世界的畫,詩人先在這上面著上了鮮麗、駁雜的色彩,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它是多么紛繁雜亂,要看清現象后面的本質又是多么不容易。兀立在畫面中央的是巍峨的高山,它變化不息,象整日投入詩人視野的諸多現象一樣,阻擋著人們尋求事物本質的視線。
“只見云斷成飛雨”,詩人進一步寫山上云霧的變化。山峰上時而“騰云似涌煙”,時而“密雨如散絲”(晉·張協),詩人在此以“云”和“雨”不可捉摸的變化又給這畫面渲染一份朦朧和迷離。詩人從容兩筆描繪,青山翠紫,云斷成雨,傳神地勾勒了山峰的形和神。實則詩人也描繪了現象的紛紜雜亂,變化無常,為由前面的狀景而轉入下文的說理奠定基色。詩人這樣的筆觸,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云霧繚繞山間,飄忽無蹤,在陽光下姿色繽紛,又能成雨化雪。若王維見此則說“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詩人來鵠則賦予云特殊的意義:“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詩人卻別出新裁地發出這樣深切的感慨:“不道云從底處來。”人們每天只見云變化莫測,只看到它變化的表象,誰還想一想它從哪里來?它為什么變化不息呢?人們喲,只見星橫斗轉,日落月出,只見諸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的紛紜世事,而不去參破那變化后面的本質。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如那門外青山,山間云霧一樣瞬息萬變、撲朔迷離的現象,人們常常為這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熹)只有層層撥開遮蓋著事物本質的面紗,擺脫表面現象的種種束縛,才能真正識得“廬山真面目”、真正認識事物。詩人面對門外青山忽發妙悟,想讓那充滿智慧的哲理之光撥亮人們為現象所蒙蔽著的眼睛。
東坡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詩人借物喻理,先是著五彩之筆渲染一幅青山翠紫、云斷成雨的畫面,接著詩人的目光超越了畫面現象,而追溯其本質,要知“云從底處來”。詩人乃見物悟理,而非為理而寫物。在形象中說理,旨在言外,故蘊味深長,令人揣摩玩味不已。
上一篇:《偶題·[宋]張良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偶題三首(其三)·[宋]朱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