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外哲理詩賞析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是作者應考的習作。按科舉考試的規矩以指定、限定的詩題寫作的應試詩,題目之前必加“賦得”二字。據唐人張固《幽閑鼓吹》記載:白居易于唐德宗貞元三年(787) 16歲時初至京師,曾攜詩拜見名士顧況,顧況開始看不起這位年輕人,便隨口打趣地說:“京師米貴,居亦不易。”等到他讀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大為贊賞,忙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命題為“古原草送別”,即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同時要兼關送別之意。草與別情結緣,大概始于淮南小山的《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二句。因此,首句即緊扣題面“古原草”三字,以“離離”寫原上草的茂盛,再繼之以第二句的兩個“一”字,有意造成一種生生不已的韻味。這就為第三、四句做了鋪墊。古原草的特點是生命力極其頑強,即使遇到野火,似乎被燒得精光;但是一遇到春風化雨,野草便會迅速復蘇。詩中在“火”字之前冠以“野”字,一方面緊扣題面的“古原草”三字,另外,也是有意強調遼原大火的威猛,為“原上草”的毀滅涂以悲壯之色。但是,渲染毀滅的痛苦,是為了進一步強調再生的力量與歡樂。詩篇以“燒不盡”和“吹又生”對舉,寫盡了“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這首詩歷久不衰,廣為傳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作者在詩中用樸素有力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畫面歌頌并贊美了生命的力量。每當后人讀及此詩之時,一種生命的沖動便會充溢于讀者的胸膛。所以,它是生命的贊歌。第三聯則由第二聯的重在寫“草”轉入重在寫“古原”。其中, “遠芳”、 “晴翠”都是在寫草,但是更形象了。而且,芳曰“遠”,翠曰“晴”,則草之清香、秀色可嗅、可見。而“侵”、“接”二字又上承“吹又生”三字,再次突出了野草生命力的頑強、堅韌。尾聯點明“送別”。“王孫”乃借用《楚辭》成辭,指代行者。在這春意濃郁的氛圍里,送別行者,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時代總是要賦于歷史以新的內容,這正是歷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文學是歷史的積淀之一。因此,后人也總是要給前代文學以嶄新的解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贊美生命、贊美活力的警句,今天已成為贊美正義力量不可戰勝的名言。它所蘊含的理性力量,成了鼓舞人們堅持斗爭的信條。
上一篇:《杜運燮·貝殼》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吳均·贈王桂陽》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