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做天莫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秧要日頭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這是馮夢龍收在《喻世明言》中的一首江南民謠。
首句“做天莫做四月天”,是感嘆“四月天”難做,為全詩之結論。下三句逐一陳述難做之原因。第二句“蠶要溫和麥要寒”,蠶需要溫和的環境而麥子卻恰恰偏愛寒冷的氣候,溫寒相對,令四月天不知所措;同時,秧與麻也有晴雨各異的需求:“秧要日頭麻要雨”。秧苗最喜燦爛陽光,可麻又離不開雨水的滋潤,這就更令四月天犯難了。不僅如此,采桑娘子也有自己獨特的喜好——“晴”且“干”。要求是這樣的紛雜且矛盾,滿足這個必定得罪那個。無所適從,四月天豈能不難?
《喻世明言》中所引的這段民謠,是以四月中眾多對象需要的不同氣候條件,來證明物性各異,難以齊同劃一。作品語言淺白,任意揮灑,不拘一格,充分體現出民謠活潑自由的特點。三句中一連使用五個“要”字,來強調眾多不同對象在四月天中的不同需求,排句式的鋪陳層層加碼,不動聲色地夸張渲染,也非常有效地突出了這種矛盾的尖銳性和嚴重性。構句整中有變,氣脈一貫到底,頗有行云流水之妙。
雖然在這紛繁復雜的矛盾中作品顯然表現出無可奈何,希望脫離矛盾中心,其態度也未免消極,但所述現象中確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揭示出萬事萬物無不具有其特殊性。在同一個季節——四月里,萬物對環境氣候的需求竟是如此的不相同!這個要溫那個偏要寒,這個要陽光那個偏要雨水,這矛盾的需求恰恰表現了世界的本質屬性。辯證法告訴我們,世間的所有現象,求其同則不外物質與精神兩大類,而究其異,則世上絕無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正是這種千差萬別的特殊性(個性)成就了大千世界的姹紫嫣紅、豐富多彩。只要了解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獨特點,了解蠶之為蠶,麥之為麥,人們才可能區別事物、認識事物,所以說注意并把握特殊性,是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不了解特殊性等于抹殺了事物本身。
其次它形象地表明脫離具體的條件,抽象地、孤立地談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四月天之所以難做,正是因為它處于多種矛盾著的需求之中心,眾多對象尖銳對立、互相排斥,所以籠統地回答四月“下雨好”還是“晴干好”,是不可能的。好與不好只能相對而言。出發點不同,觀點自然不同。因而,從具體對象的具體需求出發才可能得出具體的有意義的結論。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具體地分析具體的問題”這條基本原理的立論基礎。
上一篇:《傷唐衢二首(其一,節選)·[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偶題·[宋]張良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