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賀知章
稽山云霧夢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時間在遷移,事物在變化,而隨著這種變遷,事物將會展現出新的面貌,進入新的境界,這就是賀知章這首《采蓮曲》所蘊含的哲理。
詩的前二句寫景,借景抒發議論,為作品后二句的理性升華作鋪墊;詩的后二句言事,借事道出哲理,對全詩的寓意作概括。詩人在前二句寫山寫水,目的不在于一般的描繪和贊美山水勝景,而是著意于寫其面貌的變化。巍巍大山,由于云霧繚繞,人們很難看清它巍峨高聳的本來面貌,它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夢幻一般的另一番景象;平靜的湖水,因其浩瀚闊大,所以即使無風,也難以保持它平展如鏡的原有模樣,而漾起了千頃粼粼波浪。山與水的面貌之所以會發生如此變化,尚非外因所致,而僅僅是由于極其簡單的內因——前者因其高,后者因其大。由此可見,世間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都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發生變化——山水如此,遑論他物!
詩人以前兩句寫山水面貌的變化為基礎,在后兩句詩中因物及時,因時及事,發出了“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的議論。同山水會發生變化的情況一樣,時間和節令也會發生變化;春天過去是夏天,這就是時間和節令變化的自身規律。時間變了,人們所面對的景色和所從事的活動自然也會隨之發生某些變化。如果說,春天里宜于栽花植草,那么,夏天里則可以采菱摘蓮。事隨時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樣,詩歌通過“物——時——事”的遞進性聯想,便概括出一個真理: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無不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而不斷變化,從而實現了理性認識的升華。
但是,實現這一理性認識的升華,還不是詩人寫作這首哲理詩的主旨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這一理性升華基礎上的精神升華。詩人將這首作品題名為《采蓮曲》,這個“曲”字本身就已經暗示和透露了詩人一種特定的情緒——他是以一種歡愉的心情去看待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的。不是嗎?高聳的山峰固然巍峨壯觀,但經過云遮霧籠之后,難道不是更加如夢似幻,令人神往嗎?平展如鏡的湖水固然恬靜怡人,但漾起千頃粼粼波光之后,難道不是更加闊大深遠,引人入勝嗎?百花爭艷的春天固然使人愉快,但菱簇荷香的夏天難道不更加使人感到喜悅和充實嗎?面對不斷變化著的萬事萬物,如果只是泰然處之,那還只是消極的適應;如果能夠振作精神,適時而作,那才是積極的進取。面對變化著的自然應如此,面對變化著的人生,也應如此。這首詩歌明快、歡悅的格調清楚地表明:詩人對事物已經消逝的舊貌沒有絲毫留戀和惆悵,而是對事物變化之后所展現的新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喜悅;尤其是“別有中流采芰荷”的詩句,更表現出對未來的期待、奮求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一種精神的升華。
作為一位盛唐前期的著名詩人,賀知章在這首詩中所反映出來的積極精神和昂揚情懷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精神相合拍的。我們今天讀這首詩,不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而且應該吸取其樂觀的人生觀念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上一篇:《酌酒與裴迪·[唐]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陵懷古·[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