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顏延之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驗?zāi)桑抡撝瘛?/p>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這是顏延之《五君詠》的第二首。顏延之,這位與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同時的詩人,由于其詩體裁明密,錯采鏤金,喜用古事,雕繪滿眼,頗受后人訾議、詬病。但其《五君詠》組詩,卻是例外,敘致本事,不冗不晦,寓意豐富,語言純樸,得到歷代學(xué)者的贊揚。
嵇中散,即嵇康,與魏宗室聯(lián)婚,拜中散大夫,所以世稱嵇中散。他處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魏晉易代之際,性烈而才俊,公開標(biāo)舉不屈之節(jié),不與司馬氏合作,因而被害。他的朋友山濤說嵇康“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所以受到人們的極高評價,如魯迅之《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guān)系》、《為了忘卻的紀(jì)念》。
顏延之在詩中首先對嵇康的超越世俗作了說明。他認(rèn)為嵇康之所以性不偶俗、與眾不同,因為他本來就是高人一籌、吞光餐霞的仙人。嵇康被害后,人們對他頗多懷念,或描述他“風(fēng)姿特秀”、“爽朗清舉”的風(fēng)度與氣質(zhì),或傳聞他若圣人一般形解仙去,所以延之這么說,嵇康尸解而去的事就可以證明他已經(jīng)默然成仙,更何況有闡說凝靜專一的弘論《養(yǎng)生論》,據(jù)孫綽《嵇中散傳》:“嵇康作《養(yǎng)生論》,入洛,京師謂之神人。”接著,描述他的個性、情趣,說嵇康處于世俗之中,見解總與流俗之論相悖;而居于山林,卻和隱逸之士融洽相處。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亦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每非湯武而薄周孔”而為世俗所不容。最后,對嵇康的至死不屈予以贊揚。《嵇唐別傳》云“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所以這里的鸞(鳳)、龍都是指嵇康,鸞鳳與龍雖然有時受到摧殘,但它們的本性卻是任何人也不能使之馴服的。這一贊語也是源于嵇康自己的表白,他說過:“志氣所托,不可奪也”,如果受到羈紲?zhǔn)`,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也在所不辭。
這是一首詠史詩,按照清人張玉榖《古詩賞析》的分類,應(yīng)該屬于“止述史事而己意寓焉”一類。的確,此詩之所以雋永暢達、堪為吟諷,主要還由于作者有感而發(fā),情有所托,古今同慨,前后輝映。關(guān)于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沈約《宋書·顏延之傳》有過記述。顏延之好酒疏誕,每犯權(quán)要,劉湛、殷景仁專權(quán),延之正言直行,公開反對,既云:“天下之務(wù),當(dāng)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又云:“吾名器不升,當(dāng)由作卿家吏”,由是被出為永嘉(浙江溫州)太守。怨憤之余,作《五君詠》以“自序”(沈約語)。由于辭旨不遜,復(fù)遭迫害,不僅被免去官職,而且還要他思衍里閭,“猶復(fù)不悛,當(dāng)驅(qū)往東土。乃至難恕,自可隨事錄治。”因此屏居里巷,不預(yù)人間者七年,可見此詩在當(dāng)時的影響以及作者本人的情況。
綜上可知,正是秉性剛直、肆意直言的共同性格,與權(quán)臣顯要的公開斗爭,促成了延之與嵇康的異代相通。作者詠史,是對嵇康的贊揚,也是自勵堅志、繼續(xù)反抗的標(biāo)志;他是嵇康的知音同調(diào),更是借古述懷、表明心志的符號載體,其清傲之氣、不屈之節(jié),流于筆端,濯濯自賞。
上一篇:《寓言十五首(其十一)·[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己亥雜詩(一二五)·[清]龔自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