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
這首詩相傳是于謙十七歲時在杭州吳山三茅觀讀書時所作。從這首詩看,他從小就有雄心壯志,有著美好的理想和抱負,而且從他一生的立身行事看,他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誓言辦事的。
這首詩句句都在寫石灰,又處處在寫人品,以物為喻,寓意深刻,形象生動,富有理趣。
“千錘萬擊出深山”,先寫采石頭。石灰由石灰石燒煉而成,因而由采石寫起。寫采石,開采艱難,要經過“千錘萬擊”。巖石堅硬,非經過石工千錘萬擊的敲鑿不可。寫運石,路途遙遠,從“深山”運出,無坦途可行,無舟車可載,則更為艱辛。詩人圍繞一個“出”字,按事情的自然順序寫開出和運出,以“千”和“萬”的約數極言開采之難,以“深”字力寫運輸之艱。這明寫采石的過程,又暗寓著人才成長的規律:真正的有為之士,不是出于豪門貴族,不是出于官宦之家,而是在平民士庶之中、江河湖海之間;不是只靠天賦才能,也不是自然成長,而是從磨煉中出,自鍛煉中成。于謙的祖父雖然曾經做過兵部主事,而他的父親卻沒有做過官,家道中落了??墒撬灰蚣邑毝鴫欀?,不因位卑而泄氣,立志高遠,刻苦自勵,正由于這樣,他十五歲中秀才后,二十三歲即中舉人,二十四歲成進士,終于成為濟世之良才,經國之棟梁。
“烈火焚燒若等閑”,次寫燒石頭。石灰石要經過高溫焚燒才成石灰,因而這句寫燒煉過程?!傲一鸱贌保曰饎菝土?,爐溫極高?!叭舻乳e”,講石頭把這些看成平常事,無所畏懼。通過主客觀雙方的對比,更加顯示了石頭為了成材而樂于獻身的精神?!傲一鸱贌焙汀扒уN萬擊”相承接,錘擊和焚燒,不僅有工序上的先后之分,而且有制煉上的方式不同,同時有考驗上的程度差別。“若等閑”,主要是就“烈火焚燒”而言,同時也兼及“千錘萬擊”。
“粉身碎骨全不惜”,寫泡石灰。經燒煉而成的生石灰,還要加水泡制方成為可供使用的熟石灰。生石灰和石頭比,雖然質已變,可是形如故,而一見水之后,就粉末化了。粉身碎骨全不惜,從不惜犧牲個人的角度寫其獻身精神。這又較錘擊與火燒更進了一層。那是重在講不畏客觀上種種磨難,這里是說樂于舍身取義。而前后有著內在聯系,不經過錘擊與火燒,便不能成材,就不能發揮大的作用;沒有為世出力的思想,便經不起嚴峻的考驗,也就成不了大才。
“要留青白在人間”,最后寫用石灰。泡后的石灰就可以砌墻抹壁,青白之色留在人間。結句總綰上文,點明題旨。為什么甘受錘擊、火燒、水泡,樂于出深山、入爐膛、上墻壁,就是為了要把青白留在人間?!扒喟住迸c“清白”諧音雙關,寫物意在寫人,由此顯示了詩人崇尚的品格,表示一定要給人們留下清白公正的高尚形象的志向。
于謙正如《石灰吟》中所說的,奮斗一生,最后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進入仕途后,曾任監察御使,巡按江西、湖廣、川貴等地,嚴明公正,不徇私情,無視權貴,壓抑豪強,平反冤獄,剛正不阿。后來升任山西、河南巡撫,被稱為“于青天”。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帥也先入侵,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親征。由于倉促上陣,指揮失誤,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官廳水庫附近)被也先包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這時朝廷上下,一片驚慌。在這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于謙力斥投降派的謬論,與主戰大臣一道擁立英宗弟弟成王為皇帝(即景帝),于謙出任兵部尚書,組織了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擊退了也先的進攻,使國家轉危為安,也先不得不把英宗放回。于謙立了大功,可是卻遭小人的讒毀。景泰八年(1457),景帝病重,反動官僚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了“東華門之變”,迎立已被幽禁了八年的英宗復辟,并誣告于謙謀反叛逆,這位民族英雄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無辜殺害。臨刑之前,他從容就義,留得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為于謙言志之作,而其中蘊含如何才能成為剛強不屈之人的哲理,加之取喻為生活中習見之物,用語為人們口頭常說之語,故此詩猶如格言,常為之書之座右,以為勵志和鑒戒。
上一篇:《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離騷(節選)·[先秦]屈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