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經·齊風》
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無思遠人,勞心怛怛。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齊風·甫田》出現(xiàn)于春秋時代。對于它的主題,古代有不少牽強附會之說,因此,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詩詞義極淺,盡人能識,惟意旨所在,則不可知。《小序》謂‘刺襄公’,《大序》謂‘無禮義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諸侯’,率皆擬議之詞,非實據(jù)也。”今人多視《甫田》為思念遠人之詩,但解釋又總令人感到不盡圓通。其實,宋代朱熹的解釋倒很值得注意。他在《詩集傳》中指出,《甫田》的一、二章是“以戒時人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第三章是“以明小之可大,邇之可遠,能循其序而修之,則可以忽然而至其極。”朱熹是將《甫田》作為一首哲理詩來讀的,這對后人理解該詩頗有啟迪。
詩的首章共四句。先看首句。“無田”,意即不要耕治,這里的“田”音義同“佃”,耕治的意思。甫田,意即大田,朱熹《詩集傳》:“甫,大也。”“無田甫田”全句之意是:“別去耕治那過大的田地。”詩的作者劈面用上這樣一句祈使句,儆戒意味陡然而生。為什么要如此儆戒呢?第二句說出了理由:耕治過大的田地,能力不支,最終會弄得野草滿地。維,是語助詞。“莠”,是害苗的野草。驕驕,挺而高的樣子。全句就是“莠草長得高高密密”的意思。可見一、二句是以種田為例,說明了厭小而務大反會徒勞無功的道理。
詩人意猶未盡,接著在三、四句中,又以懷人為例,來說明忽近而圖遠反會徒勞無功的道理:不要把遠方的人兒思念,思來反使人心煩意亂。“勞心”,心中傷悲煩勞之意。忉忉,煩勞的樣子。三、四句所表現(xiàn)的哲理,與一、二句完全是一致的,都是說明人們做事須量力而行,不要追求力所不能及的事,否則必將徒勞無功。縱觀第一章,作者巧妙地從事物的大小、遠近兩個側面取例設譬,既恰切生動富于變化,又在反復之中增強了表現(xiàn)哲理的力量。
詩的第二章,運用疊章手法,文字上稍作變化,反復了與第一章完全一樣的內容。文字上的變化頗具特色,與第一章相比,僅變二、四句末尾的疊聲形容詞,且詞義相同。通過這樣的疊章的運用,不但在音韻上產生回環(huán)復沓之美,蕩漾出特有的韻味,而且使首章所表達的哲理得到反復與強調,使詩的內容顯得厚實。
詩的第三章歷來被視為是理解的難點所在。有人將它理解為抒情主人公對情人的想象之詞,也有人把它理解為主人公突然見到情人時的情景,然而都未合要旨。其實此章仍然是以生活中的常見情形設譬,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喻說一、二章中所表達的哲理。“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是寫孩童之裝束情貌。“婉”、“孌”均指年少而美好的樣子。兒童頭發(fā)左右分開扎成兩把稱為“總角”。丱,是表示像羊兩角貌的象形字,詩中用來形容總角的樣了。這兩句的大意是:“人在孩童時美好逗人,梳的是羊角般的兩束發(fā)髻。”這種樣子是不是永久不變呢?當然不是,因此三、四句說:“未幾見兮,突而弁兮。”未幾,意為不久。突而,突然的意思。弁,這里用作動詞,戴冠之意,古代男子二十而冠。這兩句的意思是:“用不多久再見到他,已帶上成人帽子令人突然。”這里所寫的是人們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種變化現(xiàn)象。朱熹認為:“此又以明小之可大,邇之可遠,能循其序而修之,則可以忽然而至其極。”這是很有見地的。在詩的一、二章中所寫的“厭小務大、忽近圖遠”的做法之所以會徒勞無功,是因為沒有做到“循其序而修之”,那是從反面來立論闡理戒人的。而在這第三章中,則是從正面來闡明同樣的道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的。人們要使自己的實踐活動取得成功,收到預想的效果,就必須去認識、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使自己的思想、行動符合事物的規(guī)律。否則,就會“徒勞而無功”。《齊風·甫田》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因此,盡管這首詩的出現(xiàn)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但讀來依然令人頗受啟迪。
這首詩在藝術上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善用譬喻、疊章等手法外,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設譬取喻通俗準確。詩中用為譬喻的事,都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極其熟悉的,吟之為詩,十分通俗,但又十分契合表達哲理的需要,因而讀來頗有深入淺出之感。二是詩人的態(tài)度巧妙地與所設譬喻相融合。我們從詩中明顯地感受到,詩人對不符合事物規(guī)律的做法是否定的,對于符合事物規(guī)律的做法是肯定的。這種態(tài)度,正好和反、正兩方面的譬喻融合。一、二章從反面取喻,作者使用勸戒語言,第三章從正面設譬,則用肯定語調,增強了詩的啟迪、教育意義。
上一篇:《瑞鷓鴣·中秋懷宣四兄·[清]蒲松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