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屏《三元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張維屏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奚山。眾夷相視忽變色, “黑旗死仗難生還。”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攸然逝。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三元里》是清代詩人張維屏所作的新題樂府詩。這首詩以一八四一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為題材,再現了歷史的真實,熱情歌頌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業績,嚴厲地斥責投降派的投降賣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侵略軍攻占四方炮臺,包圍廣州城,投降派奕山等嚇破了膽,屈辱地簽訂城下之盟,答應給英軍贖城費六百萬元。因此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義憤, 自發地起來抵抗英軍。五月三十日上午,廣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的民眾來攻打四方炮臺,英軍千余人迎戰,三元里的民眾按計劃退到三元里附近,一聲呼喊,伏兵涌出,將英軍團團圍住,一場漂亮伏擊戰打響了。“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詩的開頭,就以三元里民眾伏擊英軍的呼喊聲領起,十分有力。緊接著詩人敘述了鄉民組織起來殺敵的原因和威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素被認為是一盤散沙的老百姓實際是深明大義的,他們目睹了英軍的殘暴,義憤填膺,勇敢地拿起武器,去和“強徒”——兇狠的侵略者作殊死的斗爭。
“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老百姓深知保衛家園的重要性,他們奮勇向前,根本用不著鼓聲來激勵士氣,甚至連婦女也上陣殺敵: “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一隊隊鄉民沿溪攀嶺,紛紛趕到三元里參戰,你看:“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本來是純樸憨厚的農夫,現在組織起來,旗幟鮮明,進退有序,被包圍的英軍眼見無法突出重圍,無不驚慌失措。忽然,英軍看到鄉民中飄揚著黑色的七星旗,驚呼: “打死仗者至矣!”因為當時英人風俗以執黑旗表示以死決戰。
我們知道,鴉片戰爭時期,英侵略軍憑借其船堅槍利轟開了清王朝的國門。現在,手持農具、刀槍的鄉民要戰勝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侵略者,自然是困難重重。可是,突然晴空下起了暴雨, “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侵略軍的火槍火炮因火藥被暴雨淋濕而無法使用,勝負的天平已開始向三元里民眾一邊傾斜。“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田塍(cheng),即稻田畦;躑躅(zhizhu), 難于行進的樣子。由于天降暴雨,道路泥濘,英軍更是苦不堪言,有的陷在稻田里行步艱難,束手待斃;有的在山坡上擠來擠去,一不留神就會滾下去送死。
在激烈的廝殺中,詩人選取了一組典型的鏡頭,來表現三元里人民戰斗的英勇。“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樁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夷酋”,指被民眾擊斃的英軍軍官伯麥和畢霞。“長狄”,古北狄之一種, 《左傳》文公十一年: “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樁(樁chong,即“沖”)其喉以戈,殺之。”“郅支”,漢元帝時匈奴的一個單于。 《漢書·陳湯傳》中說:陳湯等攻破康居城,郅支單于受傷而死,他的頭被割下,漢車騎將軍許嘉、右將軍王商認為“宜懸十日乃埋之”。這里, “長狄”和“郅支”,均指英軍頭目伯麥和畢霞。古詩云: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英軍現已面臨滅頂之災,不僅被誘入三元里伏擊圈的千余名英軍被緊緊包圍,后來的援軍亦陷入重圍。 “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首真易事。”“殲厥渠首”,語見《尚書·胤征》,厥,其;渠,大。渠首,即首惡、罪魁,指英軍頭目。這時,英軍已潰不成軍,三元里民眾即將大獲全勝。可惜的是, “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攸然逝。”枯魚,語見《莊子·外物》這里以失水的枯魚比喻被圍英軍的困境。正當英軍陷入絕境之時,英軍頭目義律慌忙向廣州城中清朝官府求救,投降派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用欺騙威脅手段解散群眾,英軍才得以逃出重圍。所以詩人憤怒地斥責投降派:正是由于奕山一流的投降賣國,才使象枯魚一樣奄奄待斃的英軍得以逃脫懲罰,沖出包圍。
詩的最后,詩人引用歷史典故,嚴厲地斥責投降派的賣國行為:“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魏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曾向晉悼公言和戎五利,使晉國重新獲得霸主地位。這里,詩人諷刺清王朝一味的主和妥協,而危機卻日甚一日。 “風人”即詩人, 《詩經》有十五國風,主要是民間歌謠,《秦風·無衣》說:“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風人慷慨賦同仇”一句借《無衣》詩意,熱情歌頌三元里民眾的抗英斗爭。 “金甌”,借指國家,語出《南史·朱異傳》中齊武帝語: “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金繒歲幣”,北宋時,每年向契丹、西夏、女真輸絹(繒)納幣以求和。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靖逆將軍”奕山與英軍訂立賣國投降的休戰條約,答應給英方六百萬贖城費。因此,詩人在《三元里》一詩中對清政府的妥協賣國行為給以嚴厲痛斥,痛斥投降派一味地割地賠款,弄得金甌殘缺,社稷難保。
綜觀全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體現了詩人關心社會現實,力圖拯救國家民族的進步思想,加上全詩通俗曉暢,音頻和諧流轉,是清代樂府詩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上一篇:張耒《七夕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季蘭《三峽流泉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