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錫《邯鄲少年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鄭錫
霞鞍金口鎦,豹袖紫貂裘。家住叢臺下,門前漳水流。喚人呈楚舞,借客試吳鉤。見說秦兵至,甘心赴國仇。
《邯鄲少年行》,是由《少年行》衍變出來的樂府詩題,有五言、七言兩種體式,《樂府詩集》把它歸入《雜曲歌辭》之中。唐代鄭錫的這首《邯鄲少年行》是一首詠史詩,借歌詠戰國時代趙國人民抗擊暴秦入侵的史實,來反映當時唐代的現實。它以雄渾壯美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邯鄲青少年豪爽雄健、灑脫不羈的勇武形象,熱情地歌頌了他們“甘心赴國仇”的愛國精神。
“霞鞍金口鎦,豹袖紫貂裘。”這兩句從坐騎和穿戴兩個方面,刻劃出邯鄲少年的颯爽雄姿。“霞鞍”,裝飾艷麗如同霞彩一般的障泥、馬鞍。“金口鎦”,用黃金做的口嚼子。那邯鄲少年身穿配有豹皮袖子的紫貂皮袍子,騎著配有裝飾艷麗的馬鞍和金光閃閃的馬籠頭的駿馬,看上去是那樣的富麗堂皇、雄姿英發。這里是用特寫的手法,描摹出主人公的勇武形象。這樣的開頭顯得突兀有力、先聲奪人,一開始就給人以強烈、深刻的印象。同一向被人稱道的曹植《白馬篇》的開頭“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相比,雖然一個寫靜態,一個寫動態,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家住叢臺下,門前漳水流。”這兩句寫主人公的家庭住址,緊緊扣上了詩題中的“邯鄲”二字“叢臺”,是戰國時趙國修筑的高臺,位于邯鄲城內,因為是數臺連聚,因此叫叢臺。“漳水”,是衛河的支流,源出山西東南山區,流經河北、河南邊境,至大名入衛河。 “叢臺”和“漳水”是邯鄲最有代表性、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詩人們往往用它們作為邯鄲的象征。
“喚人呈楚舞,借客試吳鉤”二句,寫邯鄲少年的灑脫生活。“呈”,呈現,這里是表演的意思。“楚舞”,楚地歌舞,這里泛指歌舞。“吳鉤”,古代吳地所造的一種彎形的刀,這里泛指鋒利的刀劍。那些邯鄲少年有時欣賞歌舞,有時請人試演刀劍。這反映了邯鄲少年灑脫不羈的生活情趣和嗜武好斗的性格特征。
“見說秦兵至,甘心赴國仇。”那些邯鄲少年只要一聽說敵國前來侵犯,就心甘情愿地奔赴抗敵前線,為保衛祖國奮勇作戰,以解救祖國的危難。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趙兒女是有悠久的愛國傳統的。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平時就嗜武好勇,又是“甘心赴國仇”的邯鄲少年,一旦到了抗敵前線,必然會奮力拼殺,不怕犧牲,戰斗力一定是很強的。
如果仔細研究、品味一下鄭錫的這首《邯鄲少年行》,我們就會發現,它在立意上和謀篇布局上都明顯地受到了曹植《白馬篇》的影響。從立意上看,兩篇都熱情地贊揚了北方青少年的忠勇愛國精神。從謀篇布局上看, 《白馬篇》全詩分為四層,先寫“幽并游俠兒”跨馬奔向北部邊疆的雄姿,接著寫他們騎射技術的高超,再寫戰場上的勇敢拼殺,最后贊揚他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獻身精神。 《邯鄲少年行》雖僅短短八句,但也明顯地分為四層,而且各層次的基本內容和安排順序,也跟《白馬篇》大同小異。正是因為這首詩在立意、謀篇上沒有脫出《白馬篇》的窠臼,缺乏獨創性,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降低了它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
盡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認這首詩的存在價值。它的主題是積極的、富有教育意義的,在藝術形式上,也有其一定的特色。它格調高昂,感情飽滿,氣勢雄健,語言壯美,層次清晰,血脈貫通,具有鮮明的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形式和內容基本上是統一的。在眾多的文人樂府詩中,仍不失為一篇較好的作品。
上一篇:張華《輕薄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趙元《鄰婦哭》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