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瓠子歌其一》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劉徹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郁兮柏冬日。正道馳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yuǎn)游。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嚙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淮緩。
《瓠子歌》二首,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四作“雜歌謠辭”。此乃漢武帝劉徹于元封二年四月“還祠泰山,至瓠子,臨決河”(《漢書·武帝紀(jì)》)而作。詩歌反映了瓠子堤(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北)決口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表現(xiàn)了漢武帝“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
開首六句,作者采用層層順接的頂真手法,一氣呵成,表達(dá)了緊迫而深廣的憂患感。作者具體描繪出河決之慘景:河水橫溢,地不得寧;平山治水,功無已時;鉅野之澤(在今山東省西部),泛濫成災(zāi),群魚為之不樂。這里表面是憂土地、山澤和魚群,實(shí)乃在抒發(fā)作為一國之君的武帝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正道弛”以下四句又從近處著筆,寫河道廢弛,洪水四溢,蛟龍騰躍,肆虐成災(zāi)。目睹此情此景,于無可奈何之際,漢武帝不禁乞求神降嘉祐,使水歸正道,群害消除。 “不封禪兮安知外!”更以樸實(shí)厚重的語言表達(dá)了漢武帝在這次巡狩封禪之行中,偶悉宮外疾苦的心情,反映了武帝以天下為己憂的博大胸襟。從另一側(cè)面,我們似乎又可窺見古代帝王常年深居宮中,很少考察民情,體恤百姓的歷史事實(shí)。可見,漢武帝此時的情懷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皇謂河公”兩句,使這位本來迷信神仙的帝王,在反復(fù)祈求神靈嘉祐而不得時,又遏止不住內(nèi)心積郁的憂患意識,竟然沖破迷信神仙的樊籬,以憤怒的語氣譴責(zé)河公不僅不降福人類,使水歸舊道,反而泛濫不止,仁義不施,使人民憂愁無極。這種大膽的斥責(zé)又證明一個哲理:帝王的思想性格也是極其復(fù)雜的,不可一以貫之。最后兩句又不厭其煩地再次描寫泛濫之情景,其意不在重復(fù),而在深化災(zāi)害之深、之廣,這就是“重復(fù)”在藝術(shù)上的作用。
上一篇:梅堯臣《猛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徹《瓠子歌其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