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悲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高啟
征途險巇,人乏馬饑。富老不如貧少,美游不如惡歸。浮云隨風,零亂四野。仰天悲歌,泣數行下。
《悲歌》為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舊辭本寫鄉思,為懷鄉之作,這里高啟除承繼這一傳統內容外,又增加了對人生的反思。全詩給人的印象頗有點暮年壯士,識破紅塵而大徹大悟的感覺。詩系年待考,當作于晚期。
起兩句以征途奇險喻人生坎坷,以征人之乏與征馬之饑極寫人生的疲倦困頓。詩人生值元未明初群雄逐鹿的年代,戰爭的風煙彌漫了寰宇,盡管他“好權略,論事稠人中,言不繁,而切中肯綮,人莫不聳動而厭服其心”。(呂勉《槎軒本傳》)也曾入幕張士誠重臣饒介府中,有過浪漫得意的年華,本也可以于政治上有些作為,但歷經戰亂,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戰爭給人世造成的毀滅性破壞,觸動了他一顆愛國愛民的“不忍人”之心,在他的心靈深處布下了沉重的陰影。詩人的銳氣削減了。之后,朱元章平亂定鼎,聘詩人入京為編修修史。特有經歷使詩人一直驚懼疑惑,難以自拔。曲折不平坦的人生歷程讓詩人困倦了。前途未卜,命運之舟將載他奔向何方?詩人不敢自信。三四句正是詩人這一矛盾復雜的心態的自然流露。
詩人以為,縱然富貴老年,卻不如貧寒年少;即使快意出游,也難比失意還鄉。這里包蘊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與深刻的人生體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況詩人富貴的晚年能否如此保持下去,也難以斷定!即如保持,卻也是日落黃昏,好景不長。對人生、對生活、對塵世無限眷戀,無限熱愛的詩人多么希望自己能平安地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雖即一簞食,一壺漿也好! “遠游縱得功名好,不如貧賤鄉中老”,這是詩人《羈旅行》篇中的語句,卻也可以引來為此作注。“錦城雖云好,不如早還鄉”。家鄉故土,給人的總是和諧、親切、安靜、可依的感覺,所以懷鄉戀土,也是古詩詞中多為詠嘆的內容。
“浮云”二句融寫情與寫景為一體,貌似寫景,實乃抒情寄意。空中隨風四處漂蕩,無有定蹤、無所著落的浮云,與詩人游蕩的經歷頗為相似。據載:詩人二十五歲出游,在戰亂中到過杭州、紹興等地。明朝建國,詩人被召入京,旋又放還歸家。漂蕩的浮云觸動了詩人漂泊羈旅之思,激起了詩人的漂零之感,將深沉的羈旅之思寓托于浮云之景,也極自然。
結尾兩句是總結。詩人為自己的前途擔心,為自己的漂零嘆惋。他渴望自己能安寧地生活,擺脫名韁利鎖,不為險惡之世所牽累,但能否如愿,詩人同樣不敢自信。“悲歌”二句化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敗后“乃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典出于此,可見詩人惡劣的心態。
清代文藝批評家紀昀評高啟詩“擬漢魏如漢魏,擬六朝如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顯然為皮相之論,但其中也不能說一無道理。平心言之,高啟這首詩,便確有些建安正始之風。其憂時傷世,頗類阮、嵇;其嘆惋人生之短暫,卻又象曹操。王世貞說他“弘博凌厲,殆骎骎正始”(《藝苑巵言》),可謂一語中的,要言不繁。
全詩以四言為主,間以六言二句,語句參差,辭氣卻極暢通。詩人隨手設譬,卻又恰切得當,用意深邃,讀來并無格不通之感。以氣韻統領,以健筆為辭,正是此詩的精神所在。
上一篇:白居易《悲哉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悲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