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首錄四馬致遠》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綠水青山任自然。舊時王謝堂前燕,再不復海棠庭院。
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
布衣中,問英雄,王圖霸業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宮,楸梧遠近千官冢。一場惡夢。
立峰巒,脫簪冠,夕陽倒影松陰亂,太液波澄月影寬,海風汗漫云霞斷。醉眠時小童休喚。
馬致遠的這一組〔雙調·撥不斷〕一共十五首,都是嘆世之作,有人就干脆把它們命名為“嘆世”。這里選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四首。
“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研究馬致遠的人都據此推斷馬致遠曾經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年,再從他的〔南呂·金字經〕“登樓意,恨無上天梯”來看,他始終未得到一官半職。這大概也是他南下去做了江浙行省務官的原因。求官不成,很自然就會想到“綠水青山任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歸隱田園的生活,更何況即使求得功名富貴又如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連六朝時煊赫一時的王、謝之家,不也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落寞了嗎?
古代的讀書人,仕途上要成功,除了有大本事,自己打下個江山做皇帝(似乎沒有成功的例子)以外,就只有找一個明君賞識,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當然如果這個帝王還在沒有發達的時候就去輔佐他,以后就是開國功臣。但這樣又如何呢?
第二首說的是司馬相如。算是一個以自己的才華打動了皇上,謀得了一官半職的人。“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橋柱的人就是司馬相如,據說他在離開成都去京城長安的時候,路過成都北門的一座橋,就在橋柱上題下“不乘高車駟馬,不復過此橋”的話。“題柱雖乘駟馬車”,司馬相如后來被漢武帝派回成都去安撫西南夷,果然是乘高車駟馬榮歸故里了(順便說一句,成都北門那座橋,就因此名叫“駟馬橋”,至今仍在)。但他回長安以后,也并未被重用,漢武帝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個文學侍臣養起來而已。他后來差一點找到一個機會再次風光,漢武帝的陳皇后,就是漢武帝小時候說如果能娶到她,就會“筑金屋蓄之”的阿嬌(“金屋藏嬌”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后來真成了漢武帝的皇后。但她年老色衰以后,漢武帝就冷落了她,讓她獨自住在長門宮。她就請司馬相如寫了一篇《長門賦》,希望能打動漢武帝,結果賦是寫了,漢武帝卻無動于衷。皇后沒有重新得寵,司馬相如也難以改變境遇,所以曲的最后感嘆“且看了長安回去”。
“布衣中,問英雄”,就是我說的第二種情況了。這需要有眼光,有膽識,而且要有真才華,才能于布衣中識別出以后的真龍天子,才能輔佐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也為自己博取到功名富貴。西漢的蕭何、張良,漢末的諸葛亮,宋初的趙普、苗訓等大概算這一類的人。但這又如何呢?六代的宮殿不還是殘破荒蕪、長滿了禾黍了嗎?那些達官顯貴的墳頭上,不也已經長滿了楸梧了嗎?這一切不仍是一場夢嗎?
最后一曲,順理成章,說到歸隱,說到“立峰巒,脫簪冠”,說到“醉眠時小童休喚”。
上一篇:《八首錄二 劉秉忠》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古皋亭適興 薛昂夫》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