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
鄭光祖
第二折
[越調·斗鵪鶉] 人去陽臺,云歸楚峽。不爭他江渚停舟,幾時得門庭過馬?悄悄冥冥,瀟瀟灑灑。我這里踏岸沙,步月華; 我覷這萬水千山,都只在一時半霎。
【鑒賞】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今山西臨汾) 人。他是元代后期的雜劇作家,與前期的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18種,現存劇作8種,以 《倩女離魂》、《王粲登樓》 和 《㑇梅香》 為著名。 特別是《倩女離魂》,與關漢卿的 《拜月亭》、王實甫的 《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 被并稱為元曲四大愛情劇。
《倩女離魂》 取材于唐代陳玄祐的傳奇《離魂記》。故事情節大致如下:張倩女與王文舉指腹為婚,王文舉成人后,到張府探望岳母,倩女心為之動,情為之牽。但張母嫌文舉家道中落,沒有功名,不肯招贅,逼文舉進京趕考。文舉走后,倩女悵然若失,感傷而病,靈魂離體而去,直追到戀人身邊。文舉擔心“奔則為妾”,“有玷風化”,不敢收留,后來感于她的情真意篤,于是二人一起上京。最后,王文舉中了進士,與倩女靈魂衣錦還鄉,靈魂與本人合為一體。
該劇第二折寫倩女靈魂出竅追逐文舉到江邊,以江上凄清的夜色,襯托她擔憂受怕的心情。[越調·斗鵪鶉] 是其中一支名曲,歷來為人稱道。“人去陽臺,云歸楚峽” 兩句比喻一對相愛之人的痛苦分離。陽臺,本是傳說中楚懷王在高唐和巫山神女歡會之處; 楚峽,即巫峽。在這里,作者借用典故表現倩女內心的悲戚: 王郎已經遠離這昔日歡樂之地,自己無可奈何地呆在這里,形只影單,郁郁寡歡。“不爭他江渚停舟,幾時得門庭過馬?” 寫的是倩女的想象。此刻,王郎也許正在江邊停舟待發,什么時候他才能衣錦榮歸,車騎過門呢?柳永在《雨霖鈴》 中寫道: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細品味,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該曲開頭四句,點出了倩女精神郁結之所在。由于母親的“間阻”,她和王郎勞燕分飛,各奔西東。王郎尋求仕途經濟去了,她非常擔心情人得官后變心,因為在當時那個社會,富貴移妻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樣,倩女就處在左右兩難的境地: 王郎不中舉,母親不同意完婚; 王郎中舉,有拋妻另娶的可能。為了擺脫目前的煎熬,為了追求幸福的愛情,倩女相思成疾,以至靈魂出竅,背著母親去追趕心中的情人。接下來作者連用兩個重疊句式“悄悄冥冥,瀟瀟灑灑”,從魂的特征人手,把倩女脫離了沉重的軀殼之后在冥冥夜晚中飄逸輕揚,而又心驚膽怯的感受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來。“我這里踏岸沙,步月華” 兩句交待了魂追的具體環境: 一輪皎潔的秋月斜掛半空,照著江邊軟綿綿的岸沙。“踏”、“步” 兩字進一步描寫出倩女之魂的動作輕捷,行為飄忽。最后兩句“我覷這萬水千山,都只在一時半霎” 表現出她追趕情人、急于想和情人傾訴衷情的心理,從中透露出她大膽的、沖破一切藩籬的愛。“一時半霎” 便越過“萬水千山” 符合魂的特征。
這支曲子前半部分寫倩女的情思,后半部分寫倩女魂追,二者巧妙地貫通,內在地統一,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 中說鄭光祖的曲詞“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觀此小曲,所言非虛。
上一篇: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第三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鄭光祖·醉思鄉王粲登樓·第三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