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失宮調] 三棒鼓聲頻
曹德
題淵明醉歸圖
先生醉也,童子扶著。有詩便寫,無酒重賒,山聲野調欲唱些,俗事休說。問青天借得松間月,陪伴今夜。長安此時春夢熱,多少豪杰,明朝鏡中頭似雪,烏帽難遮。星般大縣兒難棄舍,晚入廬山社。比及眉未攢,腰曾折,遲了也,去官陶靖節。
【鑒賞】 陶淵明是東晉有名的田園詩人,他不堪官場黑暗,棄官歸隱的舉動為后人所推崇。此曲是曹德觀《淵明醉歸圖》 后,有感于當時的現實而作的。
一棒首先從畫面寫起。畫上展示的是陶淵明的醉態,一個童子攙扶著他。然后由畫面生發開去,介紹了陶淵明其人,他以詩酒、山歌自娛,有詩就寫幾首,沒酒就再去賒些來,鄉間的山歌、小調閑來也哼幾句,只是世事不問,俗事不談。通過這些描寫,那不滿現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隱者陶淵明的形象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對陶淵明由衷的贊賞。
二棒寫作者觀畫的聯想。陶淵明邀青松為伴,又向青天借來明月,醉眠于松間月下,他是多么高潔,脫俗! 而就在這個時候,京都長安城中有多少官兒們正做著飛黃騰達的美夢,他們不知道,那最終不過是一枕黃粱,而青春年華卻在其間耗盡,或許官帽戴上之時,對鏡一照,才發現已是白發如雪,就是頭上的烏紗帽也遮不住。比起陶淵明來,哪個值,哪個又不值?這里作者又通過鮮明的對比,進一步贊頌了陶淵明的高潔,諷刺了那些得勢朝官,從中人們不難得出為官哪有歸隱好的結論。
三棒進一步勸說那些未得勢的小官早日歸隱。這里引用了陶淵明 “攢眉而去” 及 “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故事。相傳,曾與陶淵明有交往的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了佛門白蓮社 (曲中的“廬山社” 即指此),與陶淵明同為“潯陽三絕” 的周續之在 《廬山記》 中說:“遠師勉令陶潛入蓮社,淵明攢眉而去。” “攢眉去” 是拒絕遁入空門之意,曲中 “眉未攢” 則表示已經入了空門。“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故事已為我們大家所熟悉,不過曲中的 “腰曾折” 表明腰已折。作者奉勸那些未得勢的小官,不要舍不得丟下眼前的區區官職,否則,如果一生都不得志,一輩子只能做個小官,到晚年希望破滅,懷恨遁入空門,到那時,已嘗盡低眉折腰、屈身事人、看人臉色的屈辱,再想歸隱,未免也太晚了,倒不如趁現在還沒飽受這些屈辱,趕快效法陶淵明,辭官歸隱,還能留下一個 “靖節” 的好名聲。
此曲寫了三種人物的三種心態,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贊賞陶淵明、嘲諷得勢者、勸人歸隱的意圖。此曲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不加修辭,通俗易懂,顯得十分樸實、自然。
上一篇:白樸·[大石調]青杏子·詠雪|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呂侍中·[正宮]六幺令|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