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越調] 憑闌人
張可久
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鑒賞】 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清清的江水似乎凝固了,讓人察覺不到它在流淌,一輪金黃的圓月倒映在水中,顯得分外明亮。這時,從江對岸傳來陣陣箏聲,聲聲哀怨,使得江這邊的人們邊聽邊流淚,一時間滿江都是長嘆之聲。
這首小令讓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 《琵琶行》,兩者的情節、意境有許多相似之處: 同為江清月明的夜晚,同是凄清哀怨的樂聲,同有聽者不由自主地共鳴……然而兩者在表現形式和側重點上又有很大差異。《琵琶行》 是長詩,作者以大量的筆墨刻畫了彈者琵琶女動人的樂聲和悲慘的身世,同時也交代了聽者淚濕青衫的原因。而這首小令中,作者沒有對彈者進行正面刻畫,只聞其樂聲,未見其人,作者只是通過聽者 “和淚” 和 “長嘆” 的反應,反襯出彈者技藝的高超和樂聲的哀婉,至于彈者何人,樂聲為何如此哀怨,這江清月明的夜晚又勾起了他怎樣的傷心事,作者并沒有交代。而那些聽者又是些什么人,這樂聲又為何引得他們 “和淚”、“長嘆”,作者也沒有交代,從而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憑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去自由地補充。因此,這首小令同《琵琶行》 一樣也深得人們的喜愛。明朝朱權在《太和正音譜》 中介紹知音善歌者蔣康之的事跡時曾說: “蔣康之,金陵人也。其音屬宮,如玉磬之擊明堂,溫潤可愛。癸未春,度南康,夜泊彭蠡之南。其夜將半,江風吞波,山月銜岫; 四無人語,水聲淙淙。康之和弦而歌 ‘江水澄澄江月明’ 之詞,湖上之民,莫不擁衾而聽,推窗出戶是聽者,雜合于岸。少焉,滿江如有長嘆之聲。” 這足以說明此曲感人的藝術魅力以及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上一篇:喬吉·[越調]憑闌人·小姬|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徐再思·[越調]憑闌人·春情|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