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雙調] 清江引
馬致遠
野興
林泉隱居誰到此,有客清風至。會作山中相,不管人間事。爭什么半張名利紙?
【鑒賞】 “邦有道則顯,邦無道則隱” (孔子)。元代是一個黑暗的社會,隱逸就似乎成了讀書人的一種歸宿。此曲正是寫遠離塵囂,隱居林泉的樂趣。
開頭“林泉隱居誰到此,有客清風至” 兩句便有一股幽趣傳出: 身心均不受拘羈、無憂無慮的隱士在樹木蔥蘢、清泉潺潺的密林深處隱居,那是人所難以發現的幽處,而常來與他作伴的是那有靈性有感情的清風。隱士可以臨風詠懷,所以把清風當作難得的好朋友。這二句將隱士那悠然自得、隨心適意的情懷刻畫得入木三分。由于林泉生活逍遙閑適,所以他產生了 “會作山中相,不管人間事” 的念頭。還是舒舒服服地做山中的隱士吧,別去管世俗的閑事,因為那隨時都會有“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 的危險。《南史·陶弘景傳》 載:“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笑曰: ‘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 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 ‘山中宰相’。” 后來“山中相” 就用以泛指棄官歸隱之人。山中宰相該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孫周卿 [雙調] 《水仙子·山居自樂》 作了最好的說明: “西風籬菊燦秋花,落日楓林噪晚鴉。數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兒孫自種桑麻。親眷至煨香芋,賓朋來煮嫩茶,富貴休夸。” 這是一種多么愜意的生活,所以詩人接著說“爭什么半張名利紙”。他認為名利猶如半張空紙,一文不值,如果為之奮斗,實在是可憐之極,可悲之至了。
上一篇:盧摯·[雙調]沉醉東風·閑居|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馬致遠·[雙調]清江引·野興|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