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呂·一半兒 題情(四首)
王和卿
鴉翎般水鬢似刀裁,小顆顆芙蓉花額兒窄。待不梳妝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釵。一半兒鬅松一半兒歪。
書來和淚怕開緘,又不歸來空再三。這樣病兒誰慣耽?越恁瘦巖巖。一半兒增添一半兒減。
將來書信手拈著,燈下姿姿觀覷了。兩三行字真帶草。提起來越心焦,一半兒絲撏一半兒燒。
別來寬褪縷金衣,粉悴煙憔減玉肌。淚點兒只除衫袖知。盼佳期,一半兒才干一半兒濕。
這四支曲子應當連讀,因為這是寫一位少女從早到晚思念情人的全過程,雖然是四個片斷,但又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是肢解不得的。
第一支曲子寫少女早晨梳妝的情形。“鴉翎般水鬢似刀裁,小顆顆芙蓉花額兒窄。”這是少女梳妝之后對鏡自照的印象。鬢發是烏黑而整齊的,顯得像烏鴉的羽毛,齊得像刀子剪過似的,劉海兒上面還插上一朵小小的木芙蓉花,這一來額頭似乎是窄了一點。姑娘的心里又滿意又不滿意。為何梳得不大好呢?原來她的心上人不在身邊,她牽腸掛肚,哪來的精神去打扮呢?可是,不梳洗也不行,一個姑娘家蓬頭垢面,茶飯無心,細心的母親就會猜疑追問,發現破綻了。“待不梳妝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釵。”只好勉強地梳理了一下。側著身子再一照呢?發現自己的頭發“一半兒鬅松一半兒歪”。因此,這支曲子是寫情郎去后懶梳妝,若不梳妝又怕娘的矛盾心理,這一心理充分反映在她那似梳未梳、亦好亦壞的妝扮上,深刻表現了封建禮教約束下的少女愛情不能自主的痛苦心情。作者的表現手法是通過外貌描寫來揭示少女的內心世界,心細如絲,體會入微。
第二支曲子是寫白天少女接到情人書信時的心情。信是來了,可是接信淚雙流,不敢拆開看,為什么? “又不歸來空再三。”已經來過好幾封信了,但都說是不能回來,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化為泡影。從期望到失望已經反復多次了,所以接信“怕開緘”,“這樣病兒誰慣耽?越恁瘦巖巖。”“這樣病”是什么病?當然是相思病,但又不全是。相思只是想念,而這位少女還有擔心和失望,這就更為難熬了。“誰慣耽?”誰能長久地忍受?她相信,她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越恁瘦巖巖”,越是這樣熬下去就會越瘦。巖巖,是形容瘦的樣子。“一半兒增添一半兒減”,增添了什么?增添的是愁苦。減去的是什么?減去的是體重。作者故意不說破,但這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支曲是寫少女晚上悄悄看情書的情形。上曲寫到“書來和淚怕開緘”,但她還是要看的。只是白天人多眼雜不敢看,“將來書信手拈著”,她緊緊地捏在手里,等到晚上,才“燈下姿姿觀覷了”。觀覷,就是偷偷地看。姿姿,這里是仔仔細細的意思。是不是信很長呢?失望得很,“兩三行字真帶草”,就三兩行字,還寫得不大認真,說是正楷,又帶點草書的味道。真是多情女對薄情郎呵!為何不多寫幾句?既然不能回來,思念之情總該有吧?為何不寫上呢?是不是變了心?哎! “提起來越心焦”!顯然,這位少女由期望而失望,由失望轉而焦慮了。“一半兒絲撏一半兒燒。”這封信還不能久看,得趕緊燒掉,一邊燒一邊在思尋(絲撏)。她想不通的是:為什么久不歸?為什么就那么三兩句話?一個封建社會里的少女,她的愛情不僅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同時也受到多妻多妾的夫權婚姻制度的摧殘,她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第四支曲子,是寫少女深夜更衣睡覺時的心情。脫衣上床的時候,這個少女感覺到衣服很松寬,為什么? “粉悴煙憔減玉肌”,原來不是衣肥,是自己瘦了。“粉悴煙憔”就是面容憔悴的意思。煙,應作胭,胭脂水粉無所謂憔悴,這里是說,原先白里透紅的面容憔悴了。如此痛苦,如此消瘦,誰知道?在外的心上人不知道,身邊的母親又不能讓她知道。“淚點兒只除衫袖知”,只有擦淚的衫袖是自己的知己,這是何等的孤獨和苦悶啊! “盼佳期”,佳期何在? “一半兒才干一半兒濕”,衫袖上的淚痕干一塊濕一塊,舊淚痕上又添新淚痕。
上一篇:雙調·折桂令嘆世(二首)·二·|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仙呂·八聲甘州·石子章|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