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普天樂 崔張十六事·三、酬和情詩
玉宇凈無塵,寶月圓如鏡。風生翠袖,花落閑庭。五言詩句語清,兩下里為媒證,遇著風流知音性,惺惺的偏惜惺惺。若得來心肝兒敬重,眼包兒上供養,手掌兒里高擎。
“酬和情詩”是崔張故事中的第三個曲子,據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有張生與崔鶯鶯在花園墻內外各以一首五絕表示心跡的情節。這首小令唱的就是這一段故事。全令共11句,基本上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首四句,寫環境。張生仰慕鶯鶯,今天在太湖石畔得以一睹芳顏,因此,此時的眼中所見,一切亦賞心悅目。看起來,高遠的天空潔白寧靜,無一點塵埃,圓圓的月亮高懸天穹猶如寶鏡。和風似從美人的翠袖中發出,微香熏人,鮮花在雅致的庭院里開放,惹人憐愛。這樣的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了情詩酬和之后的人物心情。第二個層次是次四句,寫聽詩所感。張生吟詩,意在試探,不料得到和詩,自然喜出望外。因為聽到的盡管是婉轉含蓄的表白,但終究是面對知音的傾訴,是同情、諒解和信任,所以覺得“語清”,他認為這是“惺惺的偏惜惺惺”的結果。“惺惺”,聰慧貌,聰慧的只是憐惜聰慧的,這是對自己和對方充分認識以后的估價,是對兩首情詩所表達的意思的概括,對美滿姻緣的滿足和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這四句,意思一句深于一句,逐句推進,極有層次、又十分細膩真切地展示了人物心理活動的邏輯過程。第三個層次是末三句,寫愿望。假若可以結合,自己一定要把對方像心肝兒一樣敬重,像放在眼包兒上那般供養,像放在手掌兒里一樣高擎,這三句俗語,說明了愛情的深沉、專一、執著,凸現了封建社會中對傳統觀念敢于大膽反抗的“叛逆者”的形象特征。
這首小令,語言不事雕琢,暢達通俗,特別是后兩個層次,幾乎全用俚言俗語,但讀來不讓人感到庸俗、淺薄,充分地體現了元曲“本色派”的語言特點。
上一篇:雙調·水仙子怨別離(十首選五)·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中呂·上小樓隱居·任昱|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