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言情贈友詩歌
辛卯歲,沈堯道同余北歸,各處杭、越。逾歲,堯道來問寂寞,語笑數(shù)日,又復別去。賦比曲,并寄趙學舟。
記玉關(guān)①踏雪事清游,寒氣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長河飲馬,此意悠悠。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②。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載取白云歸去,問誰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向?qū)こR皹蛄魉衼聿皇桥f沙鷗。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
張炎本一世家貴胄公子,宋亡時他的家庭慘遭變故,從此浪跡江湖,落魄縱飲,清游30年,漢漫數(shù)千里,游蹤遍及大半個中國。但最使他難以忘懷、常在詞中追念不已的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1290)與朋友北游燕、薊的豪舉。
這一年深秋,他與沈欽 (堯道) 、曾遇 (心傳) 等人奉命赴京 (大都,即北京) 寫經(jīng)。他們從杭州乘船出發(fā),揚齡千里,沿著古運河北上。詞人時年42歲,詩、詞、書、畫已名滿天下,對這次進京或許還抱著一線進取功名的希望。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歷“須信平生無夢到”的北方,去時心情自然有些亢奮。他們一路上看盡“老柳宮河、斜陽古道”的北地風光;在明月當空的夜晚,挾浪橫渡黃河,扣舷而歌,如泛槎狂客。下船后又換馬,踏著霜雪,沿著枯林古道,悠然前行,抵京時已至冬日。但在京并未受得一官半職,書經(jīng)事畢后即于次年(辛卯歲)匆匆南返,失意而歸。回來后沈堯道居杭州,張炎“扁舟浙水東西” ,在紹興一帶浪游。第二年,沈堯道從杭州來越探望張炎,兩人相聚數(shù)日,又復別去,張炎寫了這首詞送別沈堯道,并寄贈另一位朋友趙學舟。
詞的開始五句追記當年北游之豪情。北方冬季酷寒,他們身穿被凍得脆硬的貂裘皮袍,騎馬踏雪,緩緩行進在黃河岸邊的枯林古道中。對一直生活在南方的詞人來說,這種景色是壯闊雄渾的,舉動是勇敢豪邁的,印象是深刻難忘的,因此他選取了這一鏡頭。這五句一氣呵成,氣象蒼莽,筆力剛健,詞氣勁拔,大不同于張炎早年的婉麗風格。“此意悠悠”既含有對如此壯美河山卻統(tǒng)一于異族的無限感慨,也表述了對這次與朋友遠游久久難以忘懷的心理感受。
接下來四句用一“短夢”折轉(zhuǎn)到南歸,說這次北行如一場短夢,憧憬與希望很快便破滅了,醒來后依然身在江南,辛酸的眼淚仍灑在故地。“老淚灑西州”句,用羊曇醉入西州門,悲悼謝安,痛哭而去的典故,抒發(fā)了國破家亡后故舊散盡,知音難求,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悲嘆。悲嘆已極,無以用言詞表達,國破之恨,家亡之恨,又為難言之隱,不得輕題直詠,只好飲泣吞聲,因此說“一字無題處”。心情凄苦,便覺得深秋時節(jié)的紛紛落葉,也都是因愁而落,片片含愁。因此說“落葉都愁”。
上片追憶同故人北游之情和別后天各一方的寂寞凄苦,下片寫重逢后又匆匆分手的離愁別恨。換頭三句的前一句“載取白云歸去”,用陶宏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詩意,說沈堯道將帶著自己的友情,回到他的隱居之地。后兩句“問誰留楚佩,弄影中州”,以屈原《九歌·湘君》中 “捐余塊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和“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州”詩意,借湘夫人對湘君的懷念,表示自己對沈堯道友情的深篤。接下來兩句“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折取一枝蘆花,贈送給遠方的朋友,朋友見到蘆花,就會感到我的深切的思念,也會想到,我亦同深秋中零落蕭瑟的蘆花一樣寂寞凄涼。這里,“蘆花”似人,人似“蘆花”,“人與蘆花合寫,亦凄斷,亦雋永。” (《宋詞舉》)
“向?qū)こR皹蛄魉衼聿皇桥f沙鷗”兩句,是說沈堯道歸去,自己也可能在越州當?shù)兀Y(jié)識一些新的詩朋酒友,但已不是昔日那肝膽相照、可以訴以衷曲的老朋友了。“沙鷗”,比喻志同道合的忘機之友。古人在隱逸江湖時,常以與白鷗結(jié)盟為友,來表明自己不愿再置身于爾虞我詐的官場爭斗的心跡,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辛棄疾“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詞人與沈堯道的深厚情誼,抒寫了對老友的深切懷戀之情。
末三句“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從辛棄疾“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 《摸魚兒》 ) 化出。意思是說,國家淪喪之痛苦,故人云散之寂寞,身世漂零之凄苦,雖整日盤踞心頭,但想也是空想,愁也沒用處,還是不要去想了吧。登高望遠,難免觸景生情,傷懷念遠,因此,很怕登樓。一個 “怕”字,道出了故人離去,在自己心中留下的深深悲傷,也蘊含著多少友朋聚散、家國興衰之感,可謂 “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
這首詞,起處勁峭,結(jié)句悠遠,感情真摯,一波三折,多側(cè)面地抒寫了友朋之深情,是張炎詞集中很有 “力度” 的作品。
注釋
①玉關(guān): 泛指北方。②西州:西州門,在今南京市西, 用晉羊曇哭謝安事。
上一篇:《代秋胡婦閨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多令》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