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陳景賢》言情贈友詩歌
一劍掛寒壁,艱危氣不衰。
鬢痕朝鏡覺,書味夜燈知。
夢斷潮生枕,愁新雁入詩。
思君心欲折,又負菊花期①。
南宋滅亡后,作者隱居家山,恥事二姓,時刻不忘亡國之痛。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言志抒情的愛國詩篇,這首贈友詩就是其中之一。
詩的開頭兩句“一劍掛寒壁,艱危氣不衰”,“劍”是作者志氣的象征。“寶劍鋒從磨礪出”,而作者自己目睹了家國受辱的一幕幕慘劇。國家的衰亡,民族的苦難,讓他悲哀,使他激奮。他痛恨軟弱無能的亡國之君,痛恨屈節投敵的叛將貳臣,痛恨外來的侵略者。他迫切地希望重整河山,報仇雪恥。但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又無能為力。報國無門,有志難伸,胸中積郁著忠憤不平之氣。經歷了眾多的苦難,他的一腔愛國之情沒有動搖,在艱難困境的磨練中他的意志更加堅強了。他沒有消極悲觀,沒有絕望。
三、四句,寫亡國之痛時時吞噬著他的心,使他處于極度的憂愁痛苦之中,在壯志難酬的煎熬中,早早地白了頭。在隱居家鄉的日子里,他探研經史,從事著述。每當夜闌人靜之際,便開卷苦讀,從中尋找救國的出路,寄托自己的情志。茍有會心之處,便感慨萬端,激動不已。亡國之痛切切,報國之心拳拳。
五、六句緊承上兩句。在夜燈苦讀之后,作者憂愁萬端,輾轉難眠。睡夢之中,耳邊似乎響起了洶涌的漲潮聲,這潮聲如同千軍萬馬,氣勢宏大,就在枕邊,聽得那樣真切,它好像就是南宋光復國土的大軍。作者夢寐以求的時刻到了。他激動、高興,往日的憂愁一下子都煙消云散了。而睡夢醒來,發現不過是一枕黃粱,讓人空歡喜。大雁又從遙遠的北方南歸了,它自由自在地飛翔——南來北往,它無憂無慮地歌唱。而自己國家滅亡,成為遺民,對景傷情,痛苦不堪。寫 “愁”用 “新”字,用得極妙。有 “新愁”就有 “舊愁”,說明愁思不斷。在大雁的啟示下對憂愁有了更深的理解,“愁新” 也就是 “愁深” 。
最后兩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殷切思念之情。以往每逢菊花盛開的時節,都要和朋友歡聚一起,飲酒賦詩,何等歡樂。自從國家滅亡后,就再也沒有這個雅興了。“心欲折”言其思念之深,“又負”表明已不止一次負約了。
這首贈友人之作,作于南宋滅亡之后,字里行間滲透著國破家亡后的悲涼情調。開頭兩句,以 “劍” 喻己之志。中四句向友人介紹自己的生活狀況,連續羅列了四個意象: “鬢痕”、“書味”、“夢斷”、“愁新”,把自己的故國之思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四句寫得極為清整。末兩句看似很平常,但結合前六句去讀,我們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國破家亡巨大創傷。
注釋
①菊花期: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
上一篇:《答微之》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綠珠篇》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