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夜泊別友人》言情贈友詩歌
黃鶴樓前日欲低②,漢陽城樹亂烏啼③。
孤舟夜泊東游客,恨殺長江不向西。
本首七言絕句抒寫不忍離別友人之情。就內容而言,雖然陳舊而常見,在寫作方面卻能陳中出新,舊中見奇。
黃鶴樓、漢陽城,都在詩人即將離別的夏口附近,又是歷代騷人墨客吟詠的名勝。詩人借助它們寫景抒情,既突出了夏口別友的地方特色,又創造了自然渾成,耐人尋味的意境。佇立“黃鶴樓前”,自然會想到仙人乘鶴離去的神話,產生人去樓空的意念。“日欲低”的實景描寫,渲染了黯然傷別的氛圍。“漢陽城”,在夏口西。唐代詩人崔顥在《黃鶴樓》 詩中,曾借助 “漢陽樹”,表達過羈旅他鄉的愁思。不過,崔詩寫的是望中所見;本篇寫的則是耳中所聞。“亂烏啼”,以日暮時分群烏飛歸樹巢時紛繁的鳴叫,襯托了詩人心緒的煩亂不安。第三句“東游客”三字,點明詩人將別友東去; “孤舟”,寫出了詩人離別友人時的孤單寂寞。末句的“恨殺長江不向西”,形象生動,內涵深厚,是極為難得的抒情妙語。詩人將乘舟沿江東下,在夏口與前來送別的友人依依不舍,不忍分離。但是,他不說自己不愿離去,卻遷怒于向東奔流的大江,怨恨它不向西流,使自己不會離友東去。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奇思幻想。然而,這超越常理的怨言,正好表現了詩人同朋友別離之難堪超越了一般的別離。此時此刻,他“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江淹《別賦》 ),悲傷的感情已非理智所能駕馭了。不言而喻,兩人的友誼是無比誠摯的。
李夢陽是明代復古“前七子”的代表,文論和創作雖一般存在著模擬古人的弊病,但是也有一些堪稱佳制的詩歌。沈德潛《明詩別裁》卷四說,他的“七言古,雄渾悲壯,縱橫變化,七言近體,開合動蕩,不拘故方。”由本篇也可窺其一斑。
注釋
①夏口: 此指夏口城, 即今武漢市武昌。 ②黃鶴樓: 相傳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 (232) , 故址在今武昌蛇山的黃鶴磯頭, 即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處。 《環宇記》載: “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 故號為黃鶴樓。” ③漢陽城, 即今武漢市漢陽。漢陽城樹: 即漢陽城的樹木, 化用唐代崔顥《黃鶴樓》的詩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
上一篇:《塞上寄內》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太常引》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