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苴》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莊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又,《梁書》卷三十三《王僧儒傳》載王僧儒致其友何炯書:“……蓋士無賢不肖,在朝見嫉;女無美惡,入宮見妬。家貧,無苞苴可以事朋類,惡其鄉原,恥彼戚施,何以從人,何以徇物?外無奔走之友,內乏強近之親?!?/p>
又,《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又,《北齊書》卷四十七《宋游道傳》:“尚書鄭述祖等上言曰:‘……對捍使者尚得死坐,況游道吐不臣之言,犯慢上之罪,口稱夷齊,心懷盜跖,欺公賣法,受納苞苴,產隨官厚,財與位積,雖贓污未露,而奸詐如是。……’”
【釋義】苞苴是古人包裹魚肉等食物的蒲草包,后來,人們用以代稱送人的禮物,如《王僧儒傳》中,說“無苞苴可以事朋類”,即指饋贈之禮物。又引申為賄賂之物,《荀子》、《宋游道傳》中所說之“苞苴”,皆指賄物。
【例句】且休說受苞苴是窮民血,便那請俸祿也是瘦民脂。(陸登善(《元曲選》作孫仲章)雜劇《河南府張鼎勘頭巾》第二折[牧羊關])此例中“苞苴”指賄物。
上一篇:元曲典故《蒼頡字》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茶員外》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