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記藺相如從澠池會上回來后,拜為上卿,地位在趙將廉頗之上。廉頗以為相如以口舌之勞居高位,很不服氣,說,假如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知道后,千方百計躲著廉頗。門下舍人不理解,相如向他們解釋,說自己連秦王都不怕,怎會怕廉將軍?只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所以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頗聽到這些話后,很受感動,“肉袒負荊”到相如門下謝罪,于是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釋義】這是趙國將相和故事,因為廉頗與藺相如胸襟廣闊,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使強秦有所顧忌,不敢侵犯趙國。后人以“負荊”作為請罪的典故。
【例句】樊素到天明親負荊,(帶云)樊素搬逗小姐廢學,(唱)比著那終南山割席學管寧。(鄭光祖雜劇《梅香騙翰林風月》第一折[天下樂])樊素勸小姐到花園散心,說夫人如怪罪,樊素自會去請罪。
上一篇:元曲典故《覆盆》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貢禹彈冠》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