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鼓聲》|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新唐書》卷五《玄宗紀》:“(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陷河北諸郡。”《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安祿山傳》:“冬十一月,反范陽,詭言奉密詔討楊國忠,騰榜郡縣,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張通儒、通晤為腹心,兵凡十五萬,號二十萬,師行日六十里。”又,白居易詩《長恨歌》:“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釋義】安祿山在唐玄宗時為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年在范陽起兵叛亂。范陽節度使領有薊州、幽州、燕州等地,漁陽屬薊州治內。
【例句】①姮娥面,天寶年,鬧漁陽鼓聲一片。(張可久[雙調·落梅風]《天寶補遺》)此寫天寶年間安祿山反叛一事,“姮娥”指楊貴妃。②貶李白因他口傷,鬧漁陽為我唇亡。(張可久[雙調·折桂令]《太真病齒圖》)此說安祿山為楊太真而在漁陽造反。唇亡用“唇亡齒寒”成語,指社稷遭到危險,太真也危。又有雙關意義:實指太真病齒,暗指馬嵬之災。
上一篇:元曲典故《漁樵閑話》|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游仙枕》|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