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河小三峽
位于四川巫山縣境內的大寧河上。寧河碧綠清澈,水流湍急,峰高谷深,舉頭天開一線。峽間崖畔上鐘乳石琳瑯滿目,變化萬千,人譽之“不是三峽,勝似三峽”。小三峽分為“龍門”、“巴霧”、“滴翠”峽。
龍門峽。距巫山縣城約3公里,是大寧河上第一個峽。入峽后,但見兩岸山峰對峙,高聳入云,天青水碧,使人頓時感到步入了世外桃源之境界。在兩岸的峭壁上,還能看見古棧道的遺跡,兩列間距均勻的石孔,逶迤貫穿于峽中石壁上。峽內河床落差復雜,水流時急時緩,湍急處白浪翻滾,寧靜時一平如鏡。無論水深水淺,河底色彩斑斕的卵石歷歷可數。龍門峽全長僅3公里,是最短的一個峽。在峽的出口處,是著名的銀窩灘,此處歷來灘險水急,舊時行船異常艱險,多有行船于此顛覆,故得銀窩灘之名,取其水底之財寶之意。而今河道經過疏浚,條件已大為改善,人在船中,驚而不險,別有奇趣。
巴霧峽。又名鐵棺峽,長約4公里,峽中山深谷秀、云霧迷漫;峽內有數不清的嶙峋怪石和千姿百態倒垂的鐘乳石。其中,龍進、虎出、馬歸山等懸石似龍騰虎躍、駿馬奔馳,形態維妙維肖,在東邊百丈黃色峭壁的巖穴中,隱約可見一具黑棺,傳說是春秋戰國時代巴人的遺物,由于年代久遠,棺木顏色變黑似鐵,后人稱之鐵棺,“鐵棺峽”由此得名。
滴翠峽。全長20公里,是小三峽中景色最美的一個峽。乳石滿峽,石石滴水,處處蒼翠,“水簾洞”瀑布象白綾飄緲;“紅碧翠蓮”那蓮花似的乳石倒掛在紅色懸崖上;“天泉飛雨”,是高山上巖洞流出的一股泉水,“飛流直下三千尺”,化為一天水花,滿峽飛舞,天然美景活像神仙境界。峽中還有一座“金猴峰”,游人至此常可見猴群嬉戲于山崖樹叢間,令人想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千古絕唱,在滴翠峽結束部分,碧澄如洗的水面還可見到美麗的鴛鴦和野鴨,使人真正體味到回歸大自然的無窮樂趣。
〔古詩文賞析〕 登 云 臺 觀 清·敬德科
萬峰懸鳥道,一徑入云臺。
怪石穿林出,飛泉灌頂來。
長江三峽的上流巫峽西口,是大寧河的入口處,大寧河從陜西終南山流下來,流入長江,全長約250公里。由于一路途經高山深壑,穿過峽谷險峰,形成了雄奇的景色,被人譽為“不是三峽,勝似三峽”,“不是桂林,勝似桂林”,特別是龍門峽、巴霧峽、廟峽等“寧河七峽”,各具美色。其中廟峽在巫山、巫溪分界處,江邊山上有云臺觀。雖然現早已不存,但從古以來它就以獨特的景象吸引游人。清代敬德科的這首詩,正道出了這神奇的景色。
詩人抓住廟峽云臺觀一帶的景物特點,在短短二十個字中,傳神地描繪出云臺觀的險、奇,讀后使人如身臨其境,聆睹聲色,領略其險,感嘆其奇。
“萬峰懸鳥道,一徑入云臺”,在自然、工整的對句中,將云臺觀及整個廟峽的地理形勢描繪岀來。在千山萬峰的嶙峋奇石中,一條“鳥道”嶇崎而上。一個“懸”字,寫出山之高、陡,路之險、難。要登上云臺,領略其美色,只此一“徑”直通,必得經過艱難跋涉方能到達。山頂原有古廟,現已不存。山頂有一鐘乳石,挺立頂巔,猶如一亭亭玉立的仙女,這是傳說中的云臺仙子。它給雄險的山景增添了神奇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不畏艱險的攀登。
“怪石穿林出,飛泉灌頂來”,又從視、聽覺方面寫出登臨云臺觀時的感受。上句寫山石,在懸崖峭壁上,古木蔥蘢,遮天蔽日,時或矗現著崢嶸嶙峋怪石,更顯陰森幽暗,險不可測。下句寫泉水,在陡峭的山崖上,泉水飛瀑直瀉,如向人頭頂劈頭蓋腦轟來。一個“穿”,一個“灌”,寫出了這種險境,非身臨難以體味領略。
全詩對仗工整,描寫生動。既有全景式的廣鏡頭,又有特寫式的小場霤景,聲色俱佳,奇險畢現,不能不讓人佩服詩人攝景剪裁的才能和構字造句的功夫。
(徐志平)
〔現代散文〕 重陽節后,游覽長江三峽,觀文物,探勝景,詠前人千古絕唱,憑吊古戰場,也確算是一飽眼福,豪情壯懷了。
那天踅回巫山駐腳,是想看看今日巫山十二街。聽說巫山縣城的十二條街道,都分別用云雨巫山十二峰命名,比方說有望霞峰(又名神女峰)命名的望霞街,以上升峰取名的上升街,以聚鶴峰起名的聚鶴街,以飛鳳峰定名的飛鳳街……單聽聽這街名就很有誘惑力。
“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記得船一進巫峽的時候,旅客們的心思全被巫山十二峰吸引住了,早早地就擁出艙外,憑欄引頸,等待著欣賞十二峰那峻拔秀麗的豐姿。可惜我們來去經過巫峽都碰上天氣不好,云遮霧繞,十二峰藏在縹緲之間,什么沒有看見不說,反倒更增添了對云雨巫山十二峰的神秘感。大家決定去小三峽一游。
翌日清晨,我們驅車前往大寧河邊,買舟登船,指北而行,溯水向巫溪方向進發。
小船啟動了,突突的馬達聲夾雜著一船笑語喧嘩,行駛在清澈幽綠的大寧河上。這大寧河并不大,多數河道只有兩、三丈寬,最狹窄處只有丈余,它是因明代在巫溪設大寧縣治得名的。
船頭一位五十開外、身強力壯的艄公,手持篙桿,時而撐篙,彌補馬力不足,時而輕輕一點,協助船尾舵手端正航向,使小船在遍布險灘、暗礁的崎嶇航道上順利航行。忽地,一曲高昂激越的山歌飄進船艙:“抬頭盡是山嘞,邁步十八灣;兩山說話聽得見喲,相會要走大半天呃……”我們已顧不上艄公的禁令,隨著他的歌聲來到了船頭。舉日環望,山峰連綿,層巒疊嶂,真不愧為“山的世界”;河道也愈來愈窄。我問艄公:“進峽了吧?”艄公只是答話并不回頭:“這大寧河人稱‘峭壁走廊’。小三峽么,還早呢!”
上行十余里,便到了小三峽的第一個峽——龍門峽。一進峽口,但見兩岸山勢巍峨挺拔,展布天際,上插云霄,下落深潭。峽內的九龍柱、琶琶洲、磨角灘都十分耐人尋味,但最吸人望眼的還是那懸崖峭壁上鬼斧神工的千年古棧。據說,早在秦朝初年,人們就沿大寧河在巖石上鑿口插木,鋪設鹵水竹筒,以便集中熬煎;后來隨著鹽業的日趨發達,為了運鹽和人行,又屢加改進,到漢朝末年便形成了從龍門口至巫溪大昌全長二百二十華里的棧道。棧道石孔分上下兩排,六寸見方,五尺一距,深尺許,排列整齊,起落有致。如今,我們望著那殘存的千年長棧,憑吊古戰場,耳畔似乎頓時兵馬蕭蕭,殺敵的怒吼聲霆震大寧河,饒多古趣。
一出龍門峽,眼前驀地出現了一片開闊地,我們好似剛從地窖里爬出來一樣,心胸豁然開朗。了望群山環抱的村落,人家錯雜,炊煙裊裊,雞鳴犬吠,清溪舟橫,好一派山村風景。當我們走下船來,迎著那杲杲秋旭,踩著卵石汀沙緩緩伴舟而行的時候,站在田上的村民們用詫異的眼光望著我們,并不言語。此情此景,使人很自然地想到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們這些從煩囂塵市來到這里的游覽者,倒真有點象靖節先生筆下誤入桃源的武陵人了。
登舟繼續前行,不多時就進入了幽深奇絕的雙龍峽。四十里雙龍峽,諸峰磊落,峭壁連天。仰頭高望,云天一線,山鳥翻飛;一聲吆吼,群山響應,聲洪韻遠。身臨這樣的境地,真感到大自然的美妙無窮。一進雙龍峽,好像進入了一個絕妙的的動物園。兩岸怪石嶙峋,斷層排列別致,鐘乳石倒掛奇特,百態千姿,貌物狀人,人們便給它取了許許多多的名稱,比如虎頭石、馬頭岸、烏龜礁、黑狗洞、青蛙石……都形肖動物形態,頗悅人目。那瀕于水面由巖石斷層形成的雙龍戲水,虬曲盤結,隨著滾滾的波濤躍躍欲動,就更加惟妙惟肖了。想來,這雙龍峽的來歷,大概由此而得名。來到一處叫“龍進虎出馬歸山”的地方,山寒水肅,溶洞深邃叵測,巖石突兀欲墜,使人望之生畏。我們這批旅游者,好似專為探險而來的,愈是離奇,愈要身臨其境。大家離舟登岸,以手代腳,旁行斜上,爬上了一個山巖上的大深洞。深洞巖壁上苔蘚如繡,鐘乳石倒掛懸列,琳瑯滿目,異狀紛呈,實可嘆為觀止。“龍進”、“虎出”形象逼真,“馬歸山”更是栩栩如生。馬的前半部分隱于巖石之內,馬肚、馬屁股、馬尾懸于外。不知者定會以為是哪位雕塑名家的杰作,誰也想不到這一人寰絕景竟是天造地設!雖然我們下山的時候歷盡艱險,由于坡滑且陡,不得不委屈一下匍匐倒行,可嘴里還是一直叨著:“不虛此行!不虛此行!”在“龍進虎出馬歸山”對岸不遠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鐵棺巖。在壁立千仞的山腰間,有一穴洞,置鐵棺一具。據史家考證是西漢時葬藏的。為了葬藏這具鐵棺,峭壁上特地開辟了一條橫行甬道,怕后人接近鐵棺,放好鐵棺又將甬道毀去,但甬道痕跡至今隱約可辨。
正當我們陷入逸思遐想的時候,小船游出雙龍峽,經過一段平緩的地帶,躍上灘急如猛獸的獅子口,不知不覺便進了如錦似繡的滴翠峽。
進入峽口,左有魯魚洞,右有水簾洞,陰河暗流,水聲盈耳。滴翠峽真可謂山青水秀,峰巒如屏,秀拔峻峭,有的如巍巍寶塔高聳,有的像摩天利劍倒插;水也是那樣清冽澄澈,游魚可數,卵石色色分明。仙蕉林、映月崖、赤壁摩天……景色娟美旖旎,處處是詩,處處是畫。加之峽雨濛濛,天泉飛瀑,霧氣氤氳,流彩飛虹,滴翠峽更是風韻嫣然,不禁使人超然心遠,甚至有遠離塵世之感。棹艇其間,猶如游弋在畫屏的走廊之中。忽然,從畫的深處飄出一葉扁舟,船家漁笠棕蓑,滿載著金燦燦的柑桔,橈去如飛,頗含畫意。滴翠峽山環水繞,常常感到在湖泊里蕩漾,四周畫屏直立,無路可走;然而船到山前猛地一個大轉彎,前面又是一番天地。在滴翠峽右岸的一個平臺上,有一座土屋,由于日久傾圮,只剩下一點殘垣斷壁,這是我們在峽內看見的唯一建筑。傳說是一個叫羅秀才的讀書的地方。此處豐草茵茵,嵐影波光,風景幽特,不用說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不過在這幾十里前無村后無店,虎豹岀沒之所來“子曰學而時習之”,就未免有點傳奇的色彩了。
一出滴翠峽,燦爛的陽光刺人眼目,方知這天原來是一個艷陽朗朗的好睛天。在小三峽內泛舟,由于峽谷黝深,仰天一線,惟抬頭高望可望見山巔一抹金陽,除非太陽臨頂,不然是很難見到太陽的。一程徐風送爽,涼沁心脾,溽暑消夏,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地方了。
從長江大三峽到大寧河小三峽,就像從現實生活走進了童話世界。大三峽以它兩岸雄偉秀麗的自然風景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古跡,早已蜚聲中外,譽滿全球。而小三峽,嚴格說來,還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但惟其自然古樸,奇絕不凡,而獨得其妙,令人耳目一新。
(陳好知)
〔民間文學〕 傳說很久以前,滴翠峽口住著一個家財萬貫的羅員外,他娶了三妻六妾,總是無子。后來,只得向遠房堂弟說情。堂弟因子女多,家境貧窮,就把一個四歲男孩過繼給他作養子,取名叫羅盼生。開初,羅員外一家人待盼生很不錯,五歲就送他上學館讀書,由于他很聰明,全家老小都喜歡他。誰知,過了兩年,羅家小老婆有孕,不久也生下一個男孩,羅員外一家愛如掌上明珠,對養子盼生就冷眼看待了。羅家不但停了盼生的學,而且把他當作長工使用,每天吃的像豬食,干的是牛活。羅員外對小兒子疼愛如命,一心望子成龍,將來考中狀元,做大官。在兒子六歲的時候,他派人在滴翠峽深谷里的半巖墩上,筑起一座石寨,人們叫它羅家寨,讓兒子住在上面,還專門請了一位私塾教師授課,并派盼生給小兒子當書僮,為其磨墨生火,擔水煮飯,侍候小兒子。
可是,這半巖墩上沒有水源,盼生每天要下河去擔。險峻的陡坡,累得盼生一步一滴汗,五步一換肩。一天清晨,盼生下河去挑水,剛到河邊舀水,突然一股惡浪打來,一條小紅鯉魚被舀入桶中,盼生高興極了,忙擔起水桶回石寨而去。他邊走邊想:今天可以美餐一頓了。走到半路歇氣時,小紅鯉魚奮力從桶里蹦了出來,盼生眼明手快,雙手按住了小紅鯉魚,并自言自語地說:“咦!你還想溜呀?”話剛落間,怪事出現了,只見這小紅鯉魚流著眼淚,竟開腔說話了:“你是我的救命人,你需要啥子,我就給你啥子。”
盼生聽后感到十分驚奇,忙問:“你是誰?魚怎么會說話?”小紅鯉魚說:“別怕,我叫海龍姑娘,在東海龍宮住。”接著小紅鯉魚向盼生述說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這小紅鯉魚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在水晶宮住得太悶了,背著父母私逃宮外,經三峽來到風景秀麗的大寧河,被滴翠峽的風光所陶醉,只顧呆呆地觀賞兩岸景色,冷不防被住在石寨旁的烏龜精發現。烏龜精悄悄地溜下河來,掀起狂濤,猛地撲過來,妄圖吞噬小紅鯉魚。小紅鯉魚見勢不妙,拼命蹦進盼生的水瓢里,才脫離了危險。
盼生聽完,十分同情小紅鯉魚,就說:“我啥都不需要,只要寨旁有眼泉水,讓我省點時間,多旁聽點課,學點知識。”
小紅鯉魚說:“那好辦,我父母都是專管水的,你跟我下東海去一趟吧。”
盼生把手一松,小紅鯉魚頓時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她脫下自己的避水衣,叫盼生披上,并叮囑他跟在身后,下水時閉上眼睛。
他倆走到水簾洞外,姑娘拉著盼生,步入深潭,眨眼工夫就到了金碧輝煌的水晶宮。龍母見女兒身后有一凡童,吃驚地問:“你帶的誰來?”姑娘把遇難得救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還講述了盼生的身世。龍母被善良忠厚的盼生所感動了,非常同情盼生的遭遇,便答應了盼生的要求,于是叫女兒送盼生一支毫筆,叫他用毫筆在寨旁一個烏黑石上寫上一個“泉”字。盼生返回石寨,按著龍母的指點做了。原來,那烏黑石就是烏龜精。神筆一畫,正畫在那個殘害生靈的烏龜精身上,烏龜精變成了一眼飛泉,從寨旁飛瀉而下。人們便稱這眼泉水“天泉飛雨”。
上一篇:描寫《嗇園》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下第二泉》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