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晚年沉溺于佛理,深受佛家寂滅思想的影響,他隱居山間,靜思冥想,以求超悟。故其所作,也皆超妙空靈,其間包含佛家理趣。此詩即以禪理酬答友人。
起首兩句: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詩人從世俗人生而趨向于空寂幽境之際的自我寫照。“靜”作為佛學的最高理想,實際上就是遠離煩惱,斷絕塵累,寂然常住,充滿了對彼岸世界離奇神異的幻想。就其實質而言,是通過對現實的否定而抵達內省和直覺的領悟,因而帶有超驗性。王維詩一開頭即標榜自己“惟好靜”,就是透露他的追求。這也是全詩意趣的基調和前提。正因如此,才說“萬事不關心”。接下二句“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是這種觀念的進一步延伸。“自顧無長策”,原含有對世事無從把握的意思,此處從佛意上講,則有緣起說所推衍出來的一切現象都是不斷變化的“無常”的,因而永恒實體也是不存在的,“無我”的這一意義。而下面的“空知”的“空”字也不是徒然的意思,更非不是的意思,而與上面“無”字相聯系,是對一切現象實體的否定,進而也是對世事人生的否定。正因為思想上對這一切均加否定,這才“返舊林”。稱作“舊林”,也就是中國禪宗所倡言的即心是佛,“若識本心,即是解脫。”(《壇經》)從“空知”到“返舊”其實就是否定現實,否定人生,重新滌凈心靈,回歸本體;而這一切原本是包容在自心之中的,所以稱之為“舊”。王維在這四句中敘述自己的思想,既說明其發展過程,又說明其緣由。這種思想的產生關聯著世事人生,因而從字面上看也顯然源于社會因素,但其歸宿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詩中所隱藏的禪心佛機,浸透了玄妙意識。
所以看待后面四句,更不能一味尋求字面意思了,須注意其領悟的特征。“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表面上看僅寫隱逸山間林中的生活,其實正是作者從世俗中解脫之后所表現出的閑適怡然的情趣。離開了外在的壓抑,精神的解脫促使他心性自然回歸,靜觀宇宙萬物皆安于本體,充分體現了自身的和諧,所以感到悠然自在,趣味無窮:松風吹拂,衣帶飄飛;山月清輝,琴聲怡情。這正是從詩意空靈而抵達的最高心靈境界,亦即禪境的表現。所謂禪境,既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相一,溯入生命的本原。這應該是王維獨特的領悟。這種領悟自有其道理,但卻不可具言,如嚴羽之所謂“得其環中”(《滄浪詩話》)。因此作者最后說: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君問”,這是應詩題所言之“酬張少府”,泛而言之指世俗之人。窮通之理本世俗關切縈懷之事,然于佛學禪意來講,正在空無否定之列,實不須回答。但作者既以詩酬張少府,已是在作答,只是這種回答很巧妙,是以禪意相啟。其實,整首詩都是在回答張少府的詢問,但卻有意避免直接解說,直至最后還不從正面作答,而是說: “漁歌入浦深”,欣然自往。漁歌深浦,作為中國詩歌中傳統意象,歷來與不關世事、隱逸山水密切相聯,王維此處拈出,當然是為了強調自己脫離世俗生活在隱逸山水之中所獲得的獨特領悟。此中道理已經很清楚,雖然沒有明說,其實已是不答自答了。這正是王維詩高妙之處,以極輕巧隨意的手法表現出極為婉轉深致的理趣。無怪乎沈德潛要稱贊“正從不著力處得之”(《唐詩別裁》)。
(“君問”二句)透悟說不出! (鐘評)妙絕! (譚評) 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閑居詩,然右丞廟堂詩,亦皆是閑居。(鐘評) (鐘惺、譚元春《詩歸》)
結意以不答答之。(沈德潛《唐詩別裁》)
公晚年退居輞川,樂游山水。惟其好靜,所以萬事不關心。合末句意。……以問答法結之。仍合首聯意。蓋言君問我窮通之理,全不關心,乃余心最好者,自與漁歌共入秋浦之深耳。(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
上一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醉后贈張九旭·高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