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
落日秋山外,霜林暮靄中。
相看無俗處,生事有誰同?
王蒙(1308—1385),元杰出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末當過小官,后棄官隱居于余杭臨平黃鶴山,長期過著“臥青山,望白云”的隱士生活。明初出仕泰安知州,后受胡惟庸案牽連,冤死于獄中。王蒙是趙孟頫外孫,其書法、詩文、繪畫均受其外祖之影響。 “允爾英才最,居然外祖風。” (倪瓚《清閟閣集》)在元四家山水畫中,黃公望、吳鎮、倪瓚均尚簡,獨王蒙尚繁。他用筆稠密,布局繁復,風格蒼潤深秀,倪瓚極為贊賞,他說:“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克恭)尚書之氣韻閑逸,趙(孟頫)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公望)子久之逸邁,王(蒙)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此外則非予所知矣。” (《清閟閣集》卷九)
王蒙山水畫,有水墨、淺絳兩類,色彩單一淡雅,追求筆墨情趣,以便更好地抒寫畫家的主觀情意。 “意足不求顏色似”,吳鎮借用宋代詩人陳與義《和張規臣水墨梅》詩中的句子,道出了元代文人畫的特點,也道出了王蒙山水畫的特點。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論述王蒙繪畫技巧說: “王叔明畫云頭皴用赭墨筆,依墨筆加皴,勾出背面,俟干,然后以赭黃連面兼背一筆染過,其赭黃之筆雖不分背面,而赭墨先有陰陽,便不見板。此法明凈蒼秀可愛,況墨皴與赭皴筆筆玲瓏,不為色掩。”而《黃賓虹畫語錄》則說: “勾勒用筆,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態,折是筆的方向變化,描時可隨對象的起伏而變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傳世畫作有《春山讀書圖》、 《青卞隱居圖》、 《夏日山居圖》、 《秋山草堂圖》等。
《林泉清話圖》當即今存《林泉清集圖》。此圖下部是近景,畫一叢古松,枝干虬屈,松葉蒼郁。在松林掩蔽下,有茅屋數間,當為隱者所居。屋前坡岸臨池,山上瀑布水匯成一泓清泉。坡上數人,寬袖長袍,或坐或站,面前放著杯盤,顯然是正在暢飲閑話。這正是點題之筆。堂中有一老人,似正與堂外一人說話。堂后還有二婦人。圖的上部是遠景,畫崇山峻嶺,磊磊巖石。山頭樹木稠密,有郁郁蔥蔥的氣勢。飛瀑從半山腰直奔而下,匯入清池。全圖渾然一體,沉厚蒼郁,密中見疏,極有層次感。
吳鎮的題畫詩主要強調此畫的清高脫俗。一、二兩句概括畫境:深秋季節,露重霜濃,一般樹木均凋零枯萎,而松林卻更加蒼郁。時已傍晚,斜日西落,松林中更顯得暮靄沉沉。盡管詩句極簡略,而畫境中靜謐幽深的氣氛已作了充分渲染。三、四兩句通過畫中隱者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突出其清高脫俗的不凡氣概。其意是說,畫中的隱者互相看看,他們覺得能在如此清幽的環境暢飲閑話,完全擺脫了塵俗之氣,還有誰的生活能與他們相同、能趕得上他們呢?如此一贊,這幅畫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一篇:《王叔明村舍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王楚玉畫蘭》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