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六幅生綃四五峰,暮云樓閣有無中。
去年今日長干里,遙望鐘山與此同。
王安石在學士院觀賞燕肅畫屏,被他的山水圖的清思遐想所感發,產生憶念金陵的思緒,因而寫作此詩。 《宣和畫譜》卷十一: “舊傳太常與玉堂屏等皆肅之真跡。”與王荊公詩互參,可信學士院確有燕肅畫屏。李壁注王安石詩,說: “學士院不聞有燕畫,恐只是指巨然爾。”李氏亦不過估猜而已,不足信。
燕肅(991—1040),宋代畫家。字穆之,一字仲穆,原籍燕薊,移居曹地,后為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真宗朝進士,曾為燕王元儼僚屬,后官至龍圖閣直學士,故稱“燕龍圖”。以禮部侍郎致仕,卒贈太師。肅工詩善畫,喜畫山水寒林,與王維不相上下,仿李成畫,善用水墨,不設色。他作畫不肯妄自落筆,必親自登山臨水,使丘壑成于胸中,然而發之于畫, 自稱“平生畫皆因所見為之” (董逌《廣川畫跋》)。他講究位置布境,無筆墨轍跡,氣象雄渾,不失自然之趣。 《宣和畫譜》記載御府收藏他的作品有《春岫漁歌圖》、 《春山圖》、 《夏溪圖》、 《秋山遠浦圖》、 《冬晴釣艇圖》等三十七幅,今并失傳。
題畫詩最常見的方式,便是從畫面開篇。王安石此詩以“六幅生綃四五峰”發端,巧妙地運用數字,描寫闊大的畫幅上,點綴著四五個山峰,給人以氣勢闊遠的感覺,說明畫家構圖布境,非常講究遠近、闊狹,景物多寡的安排。讀了荊公的詩句,聯想到董逌“務得收斂眾景,發之圖素” (《廣川畫跋·書燕龍圖寫蜀圖》)的評論,就容易領悟到燕肅發自天機的藝術構思。本詩首句的詩思,出自唐代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次句接著仍寫畫面:“暮云樓閣有無中”,暮靄沉沉,樓閣在有無之間。王安石熟諳唐詩,熟溜于口,信手拈來,將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句(《漢江臨泛》)和韓琮《暮春浐水送別》: “暮云樓閣古今情”句,檃括成本詩的次句,不露痕跡地描寫畫面上的實境,形容樓閣在暮云叆迷之中的情景,恰到妙處。
詩的下半首,由畫生思。 “去年今日長干里,遙望鐘山與此同。”長干里,在金陵城南, 《方輿勝覽》: “建康府有長干里,去上元縣五里”。有的本子作“長千里”,誤。 “去年今日”,詩人在金陵,曾在長干里遙望過鐘山;今年今日,他看到學士院的山水圖,覺得燕肅所畫的山,與金陵的鐘山非常相似,所以詩句便由畫面描寫突然轉入憶念金陵情思的抒寫。荊公這首詩的內蘊,后來張天覺寫過一首詩,加以揭示: “相君開卷憶江東,仿佛鐘山與此同” (見李壁《王荊文公詩集箋注》引)頗得要領。
這首題畫絕句,思清神遠,言隨意遣,渾然天成,詩境與畫境達到契合無間的境界。讀本詩,然而知宋代詩論家所說的“荊公絕句妙天下” (《艇齋詩話》引),誠非虛言。
上一篇:《學士院燕侍郎畫屏》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宣和御墨枇杷圖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