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
卻將舊斬樓蘭劍,買得黃牛教子孫。
李流芳(1575—1629),明書畫家、詩人。字長蘅,又字茂宰,號檀園、香海、泡庵、慎娛居士。歙縣(今屬安徽)人,居嘉定、常熟。萬歷三十四年(1606)舉人,曾“舉南畿”,再試不第,遂絕意功名。擅畫山水,學黃公望、吳鎮,風格峻爽流暢。與王時敏、王鑒、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有“畫中九友”之稱。亦工書,學蘇軾。又精鐫印,與何雪漁齊名。詩風清新自然,著有《檀園集》、 《西湖臥游圖題跋》等。傳世畫作有《長林豐草圖》、《山居讀易圖》、 《仿黃公望山水圖》、 《吳中十景冊》等。
《長林豐草圖》所畫為作者隱居的理想境界。圖為紙本著色立軸,下部近景畫疏林茅舍,屋中一長者作怡然自得之狀,屋周翠竹森森。中景湖面開闊,水草豐茂,可見風帆。遠景青山朗秀,天宇晴明。全圖一派江南水鄉秀麗景色。
題畫詩抒寫作者掛冠隱居的思想。神武門,在建康(今南京),為宮之西門。南朝宋陶弘景于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即此門。宋蘇軾《再送蔣穎叔帥熙河》詩云: “歸來趁別陶弘景,看掛衣冠神武門。”題畫詩首句即用此典,意謂自己要學陶弘景那樣掛冠歸隱。次句緊接著說,為了能有一個寧靜的隱居之所,便先要到渭水之南,去尋找一個長滿竹子的幽僻村莊來。 “水竹渭南村”五字中,隱舍兩個典故。一個是姜太公呂尚隱居渭水邊、直鉤垂釣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另一個是渭川千畝竹的典故。 《史記·貨殖列傳》載,漢人謂有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清鄭板橋《為馬秋玉畫扇》云: “渭川千畝,淇泉綠竹,西北且然,況瀟湘云夢之間、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鄭板橋雖在李流芳之后,但他認為江南水鄉,何處無竹,更是隱居的理想之所。這意思可啟發我們正確理解這首題畫詩。李流芳在這句詩中,合用兩個典故,也是指江南水鄉有竹有水的理想隱居之地,并不是真的要到渭南去找。如此活用典故,使詩句的藝術性增強了。
第三句中“斬樓蘭劍”的典故,原指漢武帝欲通西域,因樓蘭國當道,而派傅介子刺殺樓蘭國王的故事。唐詩中則常用來表示出征塞外、殺敵立功的意思。如李白《塞下曲》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第四句中“買得黃?!眲t是活用蘇軾詩中“賣劍買牛吾欲老”的意思,并與上句典故相連。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是說,寧愿棄官不做,歸隱躬耕,教育子孫。深層的意思卻有大材小用、懷才不遇的牢騷在,這只要細味“卻將”、 “買得”兩詞的語氣便能知道。
上一篇:《題長林豐草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陽關圖二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