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鑰
梅花屢見筆如神①,松竹寧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②,歲寒只見此三人。
【注釋】
①筆如神:語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②面友:不是知心的朋友,語出揚雄《法言·學行》:“友而不心,面友也。”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八四。
樓鑰(1137—1213),宋代詩人,字大防,自號攻愧老人,明州鄞縣(今屬浙江)人。隆興元年(1163)進士及第,歷仕中書舍人、給事中、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卒贈少師,謚定獻。著有《攻媿集》。
揚無咎(1097—1169),宋代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南昌(今屬江西)人。高宗朝,因秦檜當政,累征不起,擅畫墨梅,松竹、水仙等,湯垕《畫鑒》云:“揚補之善墨梅,甚清絕,水仙亦奇。”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圖》、《雪梅圖》等。
揚無咎善畫梅花,畫作過大量墨梅圖,所以樓鑰的題詩便由此切入,“梅花屢見”,寫的是事實。補之畫梅,造詣精深,下筆如有神助。次句再說到畫面上的松、竹,畫得更為逼真,與真的松、竹相似。夏文彥《圖繪寶鑒》說他善畫“梅竹、松石、水仙,筆法清淡閑野,為世一絕。”第三句,詩筆一轉,由畫面具象引發感慨,別出新意,是說除了梅、松、竹以外的許多花花草草,都不是真心相交的朋友。詩的結穴處,詩人用“歲寒只見此三人”,拍合全詩。“三人”即是“三友”,因為避重和押韻的關系,改“友”為人。尾句既回應第一、第二兩句,因為“三人”即是詩句中的梅、松、竹,又回應了第三句,是說百卉千花都不是知心的朋友,只有梅、松、竹才是經得住嚴峻考驗的摯友。尾句點明畫意和題畫詩的題旨,說明揚補之作畫的“匠心”在于頌揚梅、松、竹具有傲霜雪、斗嚴寒的“歲寒心”。
最早在詩歌創作中將梅、松、竹合寫在一首詩里的是唐人朱慶余,他的《早梅》詩云:“堪將依松竹,良途一處栽”。但是還沒有“三友”之名。隨著人們自然審美意識的不斷發展和深化,到了宋代,文學藝術家才真正明確地將梅、松、竹這三種耐寒的花木結合在一起,或畫入圖中,或寫入詩中,以歲寒象征人世的磨難和困境,賦予這些審美形象以人的品德美,具有“比德式”的文化意蘊,才完成了“歲寒三友”的形象創造。南宋初年王十朋寫《十月二十日買梅一株頗佳置于郡齋松竹之間同為歲寒三友》:“南來何以慰凄涼,有此歲寒三友足。”他和揚無咎的畫、樓鑰的題畫詩一樣,都在“歲寒三友”的形象創造中,作出過有意義的貢獻,給元、明、清的詩畫發展以深遠的影響,使“歲寒三友”成為我國文學藝術創作中的普遍題材。
上一篇:《題張萱唐宮搗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徐士元畫梅雪軒》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