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先
時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②,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③,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④,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注釋】 ①嘉禾:宋代郡名,今浙江嘉興市。小倅(cui脆):小官。倅,副職。②水調:曲調名,相傳為隋煬帝楊廣所制。唐、宋時這個曲調很流行。③流景:逝去的光陰。景,日光。④并禽:成對的鳥,這里指鴛鴦。
【詞大意】 詞人一邊聽歌,一邊飲酒。午睡都已醒了,然而愁卻未醒。春光匆匆歸去不知何時再回?自己面對著鏡子,感嘆似水年華。回首往事,老大無成。瞻望今后,更不堪設想。傍晚在池畔徘徊,看見沙岸上鴛鴦并棲,暮色一片朦朧。明月沖破云層,花在月光下擺弄它的身影。外邊風狂夜深,人要休息了,所以用重重簾幕嚴嚴密密地遮住燈光。大風過后,明日所見的,大概只有滿園落花而已。
【賞析】 這首詞作于仁宗慶歷元年,此時作者在嘉禾任判官,時年52歲。作者感慨老大無成,故寫此詞抒發臨暮傷春之情。
首句描繪出詞人把酒凝神靜聽歌曲的神態。它暗示了樂曲的優美動聽,引人入勝。然而這優美的音樂并未使詞人歡樂,反而增添了他的憂愁。次句“午醉醒來愁未醒”,點明作者的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深沉、執著的。正像李白所寫的那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作者為什么有這樣深沉、執著的愁呢?下面四句說明了原因。“送春春去幾時回”這一設問句,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感情。“臨晚鏡,傷流景”引杜牧:“自傷臨晚鏡,誰與惜流年”的詩意。詞人面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發雪爭出,朱顏早凋”,年近花甲,但在仕途上只不過是一個小倅而已。思前想后,這一切怎不令作者“空記省”?“記”是思念,回顧的意思,此指“往事”而言。“省”是省悟、知曉的意思,這里指“后期”而言。“空”是白白的意思,即指“記”又指“省”,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思念回顧也無益;后事不堪設想,省悟知曉也無用,正因為如此,才使作者愁得這樣執著、深沉。這“空記省”與“愁未醒”相呼應,寫出了愁的原因與愁的程度。
詞的上片,寫詞人愁悶無聊,由日及暮;詞的下片,則由暮及夜,通過景物描寫,繼續抒發愁懷。
“沙上”句,寫傍晚鴛鴦雙棲的畫面,引起作者無限惆悵。“并禽”,反襯自己塊然獨處,渲染了孤寂、愁悶的情懷。“暝”字點明是黃昏時分,景與情相生。“云破”句是詞中名句。“云破月”是倒裝句,是明月沖破云層;“花弄影”勾畫出月下花影搖曳的神韻。“破”、“弄”兩個動詞下得極準確生動。天上月移云飛;地上花影搖曳,這都暗示了有風,為下文的“遮燈”、“滿徑”埋下伏筆。這兩個動詞,將云、月、花都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靜而動,富有了生命感。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重重”四句,寫作者由室外轉入室內的情形。“遮燈”是詩人進屋后的動作。他為什么用重重簾幕嚴嚴密密地遮住燈呢?“風不定,人初靜”是用補敘的方法,交待了原因:由于外面風狂夜深,他將要休息了。“初靜”,點明欲睡未睡,正這時忽然想到“明日落紅應滿徑”,這是由狂風而推想的,仍回應上文的“送春”,說今晚還可看到“花弄影”,大風之后,明日所見的,只有滿徑落花,這豈不更令人有遲暮之感,更加傷心了嗎?
這首詞,作者感慨年老位卑,老大無成。“愁”字貫穿全詞,這種愁情與暮春之景交融著,含蓄而深沉。
作者填詞致力于工巧,尤善寫“影”,通過“影”含蓄地寫出一種朦朧的美。據《古今詩話》載:“客謂子野曰:人稱君為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張曰:何不目為張三影,余生平之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為得意之句。”《高齋詩話》云:“子野有詩云:‘浮萍斷處見山影’,‘云破月來花弄影’,‘隔墻送過秋千影’。世謂張三影。”看來張子野真好弄“影”字。
上一篇:《聲聲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寄黃幾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