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
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沖然道氣生。
此詩中的女幾山,并不是晉代張軌隱居的那座名山。那個女幾山,在河南宜陽縣西九十里,俗名石雞山。唐寅所說的女幾山,是在江南,他還有兩首題畫詩,說到這個女幾山。 《題自畫山水詩》七首之一寫道:
仙杏柔條映小寰,柴門流水自潺湲。
心期寫處無人到,夢里江南女幾山。
他在《題畫》四首之一中又寫道:
女幾山前春雪消,路傍仙杏發(fā)柔條。
心期此日來游賞,載酒攜琴過野橋。
三首詩合讀,可見女幾山是江南一座環(huán)境幽靜、風光秀美的山,是游賞、隱居的勝地,所以唐寅連做夢都忘不了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詩畫來描繪它。
《山路松聲圖》是唐寅存世的一幅名作,為絹本設(shè)色立軸。圖的主體部分是高山峻嶺,上部峻嶺幾乎占據(jù)了畫幅的二分之一,以細長線條的清勁皴法為主,間以勾斫和點斫筆法,使峻嶺顯得異常陡峭、勁硬。有一股懸泉飛瀑, 傾瀉而下,其勢壯觀。嶺頭松樹用梅花點,顯得異常森秀。下部峻嶺半為參天古柏所遮掩,最下一半巨石裸露,使人有壁立千仞之感。飛瀑瀉至裸露的巨石處,又形成二迭激流,沖澗擊石,最后匯入山澗,蕩然平流。迭泉之間,懸崖之上,有一橋飛架,橋上畫一隱者,正袖手悠然觀賞山景,一小童抱琴侍立,仿佛正在側(cè)耳傾聽松聲、泉聲。山間小路曲折、幽深。右邊以淡墨勾勒遠峰數(shù)座,拓深了畫境。
這首題畫詩從山路(包括木橋)寫起,然后引發(fā)出松聲、泉聲,將它作為描寫的重點,以補圖畫無法傳聲之不足。 “松聲偏解合泉聲”一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得極有情趣。其意是說,颯颯的松濤聲偏偏能應(yīng)和著轟轟的山泉聲,顯得美妙至極。詩的第三、四句方引出木橋上的隱者和小童,他們正悠閑地側(cè)耳靜聽,仿佛從這松聲泉韻中,頓悟出宇宙與人生的真諦,于是便覺得道氣沖然而生。這就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所說的“禪境”、 “禪意”。唐寅晚年學禪。禪宗強調(diào)木石有性,真如遍在,認為可以從一草一木中悟出禪理。因此,唐寅在這里,使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物象融為一體,讓美的情感與美的景象松聲泉韻結(jié)合而得到心靈的愉悅。
上一篇:《題山路松聲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山雀愛梅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