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群雀歲寒保聚,兩鶉日晏忘歸。
草間豈無余粒? 刮地風號雪飛。
蔓花露下凝碧①,叢竹秋來老蒼。
噪雀群爭何事? 幺禽自囀清篁②。
【注釋】
①蔓花:草名,即藜。②幺禽:小鳥,指群雀。幺(yao),校
【評說】
本詩選自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二四。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歷仕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兼侍講。乾道六年(1170)為祈請信使,使金。后又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后又知明州、建康府等。卒謚文穆。工詩,詩風清新婉麗、溫潤精雅,能擺脫江西陋習,饒有唐韻,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范石湖集》。
黃居寀(933—?),宋代畫家,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黃筌之子。西蜀時,任翰林院待詔,歸宋后,宋太宗趙匡義很賞識他,授翰林侍詔,派他到各地搜訪名畫。他能繼承父風,善畫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劉道醇評曰:“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圣朝名畫評》)有《山鷓棘雀圖》傳世。
黃居寀的《雀竹圖》有兩幅,一幅寫歲寒景色,一幅寫深秋景色。季節、氣候不同,雀竹形象也有很大差異,范成大抓住自然物理和畫面具象的特征,寫下這兩首題畫詩。
第一首寫歲寒景色。詩的首句,交代了節令和氣候,時當歲暮,天氣寒冷,竹枝上的群雀都擠在一起,相聚保暖。次句描寫畫面上的兩只鵪鶉,佇立于竹間,天色已晚,忘掉歸家。第三句一問,難道說草間沒有余下的食粒,雀和鶉為什么不去啄食呢?結句一答,因為刮地大風呼號不已,大雪紛飛,所以小鳥縮聚避寒,顧不得去覓食。詩人通過觀察,把握住畫家構思的匠心,題詩也就能揭示出畫面上風號雪飛的氣候和雀鶉保聚佇立的形態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二首寫深秋景象。深秋的竹叢,蒼翠濃郁、色澤深老;竹邊的蔓花,受露水滋潤,碧綠如凝,色澤鮮明。黃氏父子作畫善用鉤填法,形成濃淡均勻、色彩豐富的特征,沈括評諸黃“妙在賦色”(《夢溪筆談》)讀石湖此詩,確信沈氏評論切當。詩的三、四句寫雀,詩人怎樣去詠畫上的群雀呢?是描繪它們的身影,是形容它們的毛色,還是捕捉它們飛躍的動態,都不是。詩人卻從雀的鳴叫聲上去拓開詩思,他使用與第一首相同的結構手法,通過一問一答,完成短詩轉合的任務。群雀為了何事鬧爭不休,發出陣陣噪聲?原來它們在清幽的竹林里,自由自在地啼鳴著,歡唱秋光之美。黃居寀描畫了群雀飛躍啼鳴的姿態,形成“千種囀”的畫境,深得群雀天真自然之妙趣。畫家將自然美轉化成繪畫美,詩人認真體識出畫幅中的色彩美和聲音美,獲得美的享受,他就用優美的語言將這種審美體驗寫成詩句,將繪畫美再現出來。黃居寀和范成大各自完成了詩畫藝術的再創造。
上一篇:《題黃居寀雀竹圖二首(其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黃甲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