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湜
生在湘江溪水邊,此心曾與玉爭堅。
自從學得雙鉤寫,世上丹青不值錢。
【評說】
本詩選自高士奇《江村消夏錄》卷三。
金湜(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本清,號太瘦生、朽木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歷仕中書舍人、太仆寺丞。善書法,篆、隸、行、草,綽然有晉人風。擅畫竹,徐沁《明畫錄》:“(湜)寫竹石,甚佳,兼能勾勒。”
金湜為自己所畫的雙鉤竹題詩,便從畫竹落筆。首句先寫此竹的出生地,說它生在湘江邊,與湘妃為伴,湘妃在舜帝死后,痛不欲生,揮淚而死,其心堅如玉,此喻竹之高節與湘妃相仿佛。再則竹色如瑯玕,詩人又常以玉喻竹,如“萬玉叢深翠蛟舞”(高克恭《題管夫人竹窩圖》)、“寫出碧玉杖”(張羽《題李仲賓侍郎墨竹》)、“出?,槴\翠色竹”(徐賁《題倪云林竹》)。第二句寫竹之節。以上兩句所寫是常見的意象,不足為奇。本詩妙在三、四句。第三句敘說自己學得用雙線鉤勒法寫竹,第四句拍合到第三句上,說學會用水墨畫作雙鉤竹以后,“世上丹青不值錢?!边@個結句表現出畫家金湜不重朱碧渲色竹、看重雙鉤竹的審美情趣。畫竹有著色竹、墨竹和雙鉤竹多種畫法,元人張雨作《張仲敏鉤勒風竹》、明人楊基作《張仲敏鉤勒竹》、明人吳寬作《吳仲圭鉤勒竹》。明人李日華有《王子約雙鉤竹圖》詩云:“王君金華人,足以夸當代。此竹乃是鉤勒之所為,坐上千人萬人愛?!庇秒p鉤法畫竹頗受元、明時人的喜愛,可知金湜的題詩,正反映了當代人共同的審美觀念,絕非虛言。
上一篇:《南園畫竹贈郭質亭》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臺中遇直晨覽蕭侍御壁畫山水》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