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
此間有句無人識,送與襄陽孟浩然。
郭熙,宋代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熙寧間為御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工畫山水,取法李成,又能自成一家,山石用狀如卷云的皴筆,畫樹枝如蟹爪下垂,善得煙云出沒、峰巒隱顯之態,筆勢雄健, 水墨明潔秀潤,后人將他和李成并稱“李、郭”。存世作品有《幽谷圖》、《早春》、 《關山春》等圖,撰畫論《林泉高致》,今傳,專論山水畫,推動了宋代山水畫的變革,創“三遠”之法,為我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奠定基矗郭熙在繪畫創作和畫學理論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他是我國山水畫領域里一位承前啟后的畫家。
蘇軾很欣賞郭熙的《秋山平遠圖》,為它寫了三首詩。這里鑒賞的是他的《郭熙秋山平遠二首》中的第一首, 是絕句詩,他另有一首《郭熙畫秋山平遠》,是十六句的長篇七言古詩。郭熙很善于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他發現四季的山景有不同的氣象: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面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湯垕《畫鑒》引作沐),冬山慘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他還詳細探討了山水的遠近法,“自近山而遠山謂之平遠”、 “平遠之色有明有晦”、 “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渺渺” (《林泉高致》)。郭熙的這幅《秋山平遠圖》,充分體現了自己山水畫的美學思想。
本詩的起句“目盡孤鴻落照邊”,一下子便抓住郭熙山水畫平遠法的基本特征,而且又符合節令特征。深秋、 北雁南飛。畫面上的“孤鴻”,飛向遠處,愈遠愈小,飛到落日的地方,直到“目頸為止,消失在縹縹渺渺的境界里。次句“遙知風雨不同川”,煙云變幻,風雨異處,有明有晦, 層次分明,遠景與近景布置得宜。明處,雨過天晴,山石樹木經過雨水沐洗,分外清潤明凈;晦處,云霧密布,霖雨滂沱,所以說“遙知風雨不同川”。郭熙這幅畫,意境深遠,畫中有詩,所以蘇軾說: “此間有句無人識。” “此間”,指郭熙畫境,“有句”,有好的詩句。畫境中有詩意,可惜沒有人能領會到,只得“送與襄陽孟浩然”,請孟浩然來欣賞這幅畫,提示畫中的詩意。
蘇軾為什么要請孟浩然來欣賞這幅畫呢?孟浩然是盛唐時代的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他對大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審美能力,他說: “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經七里灘》),“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彌清”(《和張明府登鹿門山》)。他常常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追求山水中“清幽”的境界,他的詩歌創作,也呈現出“清空閑遠”的風格。郭熙這幅《秋山平遠》恰恰是具有“清遠”的畫境,與孟浩然的審美情趣,正相吻合,因此,讓他來欣賞這幅畫,必然能深入到畫的意境中,領悟、體識到畫中的詩意。這表明蘇軾真正能正確把握孟浩然的審美趣味,襄陽詩的風格特征和郭熙畫的詩情畫意,才能寫出這樣傳神的妙句來。
上一篇:《郭天錫云山》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金陵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