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
六法從來推顧陸,一生今始見營丘。
腕中筋骨元來鐵,世上江山盡入眸。
林影有風摧落葉,澗聲無雨咽清流。
寒驢騷客吟未成,萬壑寒云為爾留。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著名山水畫家。青州營丘(今山東昌樂縣)人,故稱李營丘。據北宋米芾說,他只見過李成真跡兩本,而偽作卻有三百本,所以他要作“無李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絹本水墨淺著色《小寒林圖》,很可能是宋初摹本,但此圖所畫煙林平遠之景跟史籍所載李成畫的特色是吻合的,仍可供我們欣賞和研究。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 “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又說: “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 《小寒林圖》近處山坡上畫了幾棵松樹,枝干和松葉筆法細密,體現了“墨潤而筆精”的特色;遠處山巒,煙林朦朧,寒云彌漫,水墨滃染與線描、皴點兼施,體現了“林木稠北、 “煙嵐輕動”、 “秀氣可掬”的特色。
此詩首聯用顧愷之和陸探微來襯托李成,意思是說,在繪畫史上談到六法,一般都推崇東晉的顧愷之和劉宋的陸探微,而黃公望一生追尋李成的真跡,好不容易如今才見到,原來李成也是六法兼備的。六法論是南朝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來的,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他是揚陸抑顧論者,認為陸探微已該備六法,把他列為第一品,而認為顧愷之“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把他列為第三品。以后到唐代張彥遠、張懷瓘才顧陸并提。現在黃公望以顧陸襯托李成,是為了突出李成的成就,其意并不在貶低顧陸。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把李成列在“山水林木門”的“神品”中,并且評曰:“成之命筆,惟意所到。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耽于山水者,觀成所畫,然后知咫尺之間,奪千里之趣,非神而何?故列神品。”由此可見,黃公望此聯詩句,決非虛譽之辭。
頷聯贊李成由于能宗師造化、效法自然,歷覽天下名山大川,所以他的畫頗具骨力,堅勁如鐵。 “腕中筋骨元來鐵”,一個“鐵”字,極為準確精警。在黃公望之前或同時也頗有人用“鐵”字來形容畫的筆力的。如形容他所畫青藤: “藤梢卷雨鐵繩壯” (《柳待制文集》卷六);形容他所畫枯木:“回枝屈鐵墮崖雪” (《道園學古錄》卷二)等,都可見出李成筆力的勁劍而《小寒林圖》上近處幾株樹的枝干,也體現了這一特色。
頸聯描繪畫境,采取了以動出靜的辦法。前人說過, “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既指出了詩畫相通的一面,也指出了詩畫各自的局限。從畫這一藝術來說,雖可畫出詩意,但難以畫出聲音。而黃公望則認為,李成這幅《寒林圖》,從林影中風催落葉之形繪出了落葉的簌簌聲,從澗底細小的清流繪出了澗水的嗚咽聲,而這些細小的聲響,又襯出了寒林的幽寂。經過黃公望這么一描繪, 《寒林圖》境界之美,便突現出來了。
尾聯進一步用“寒驢騷客”來襯托畫家。其意是說,騷客(即詩人)正在沉吟之際,他還未抓住靈感,構成詩篇,但“萬壑寒云”已為畫家李成滯留,給了他創作《寒林圖》的極好畫料。如此結尾不僅進一步描繪了畫境,指出寒云在這幅畫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巧妙地贊揚了李成才思之敏捷,取得一筆兩用的效果。
上一篇:《題李伯時畫太乙真人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李成所畫十冊(選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