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這首詩寫于元豐元年(1078),為題詠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而作。此圖已經失傳,賴蘇詩得以一窺其風采。
李思訓(651—716),唐代畫家。字建,唐宗室。唐玄宗開元初任左武衛大將軍,人稱“李將軍”,他善畫山水樹石,受隋展子虔影響,開創了金碧青綠山水的畫法,是我國山水畫“北宗”的創始人。他的畫技法高超,得“湍瀨潺湲,煙霞縹緲”之妙,天寶中,明皇召思訓畫大同殿壁兼掩障,夜聞有水聲,因稱他是“通神之佳手” (《唐朝名畫錄》)。子李昭道,亦善山水,時人稱他們父子為“大李將軍”、 “小李將軍”。朱景玄列李思訓的作品居“神品”。
這首題畫詩主要是描寫畫面景物,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先寫畫面上的大、小孤山。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蒼蒼,山用螺青或石青石綠染成,呈青綠色。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東南鄱陽湖中,正當湖水流入長江處;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長江中,與大孤山遙遙相對。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攙(chan),刺。大、小孤山險峻異常,連猿鳥都要離去,島上只有參天的樹木。第一層寫盡題面上的“絕”字,極力形容山島的險惡峻峭。
詩的第二層寫畫面上的客舟。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在長江中流,劃船人的歌聲,高低抑揚,從遠處傳來。這兩句詩,分明是詩人稱贊李將軍的畫技高妙,因為李思訓的畫可以將水聲畫出來,當然也能將高低變化的歌聲表達出來。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風軟,風力柔和。望不到,望望不到,即看得見而一下子到不了。詩人在八年前寫的《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詩里, 已經寫過“青山久與船低昂”、 “波平風軟望不到”兩句,蘇軾對它們很覺滿意,現在觀看李思訓畫面的景物,勾起舊日的詩興,僅僅改動“青”、 “波”二字,又將這兩句詩寫入本詩里。明明是船在上下晃動,詩人卻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說孤山在與船“低昂”,好像歡迎客舟的到來,把孤山寫活了。
詩的最后一層,重又描寫起畫面上的大、小孤山來,但在寫法上與第一層不同,不再停留在客觀描寫上,而是運用比興、雙關、引申等藝術手段,表現出饒有情致的詩意。 “峨峨兩煙環,曉鏡開新妝。”峨峨,高高的樣子。詩人純用比喻手法,以兩煙環喻云霧中的大、小孤山,以曉鏡喻長江和鄱陽湖水,意謂大、小孤山好像是兩個女郎頭上高高的環髻,清晨起來,打開鏡子,正在梳妝。這樣寫,便為下面二句詩的出現,作好鋪墊。結尾二句,詩人別出心裁,寫道“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這是說小姑已經嫁了郎君,船里的商人不要因為她美貌而胡思亂想了。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諧聲雙關的修辭手段,將“小孤”諧讀成“小姑”,將附近的“澎浪磯”諧讀成“彭郎”,引申出“小姑嫁彭郎”的趣事。這兩句話是以民間傳說作為依托的,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世俗傳聞一經蘇軾拈出,扣合李思訓《長江絕島圖》的畫面景物,為全詩增添了無窮的情趣,方東樹說: “神完氣足,遒轉空妙。” (《昭昧詹言》)評得恰到好處。這首題畫詩,雖說沒有闡發什么繪畫妙理,然而讀來綽有風趣,給人以美感享受,是題畫詩多種表現方式中的一種,亦備一格。
上一篇:《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楊妃春睡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