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常
洛陽春雨濕芳菲,萬斛胭脂染舞衣。
帳底金盤承蜜露,東家蝴蝶不須飛。
乘槎使者海西來①,移得珊瑚漢苑栽②。
只待綠陰芳樹合,蕊珠如火一時(shí)開。
館娃宮里醉西施③,不覺秋生水殿時(shí)。
酒病卻嫌丹粉惡,洗妝天上影娥池④。
火齊珠紅拂翠翹⑤,石家步障曉寒消⑥。
千枝蠟炬燒春夜,羯鼓催花打六么⑦。
【注釋】
①乘槎使者:指張騫。石榴本出安石國,張騫出使西域,將石榴種帶回,石榴遂于中原生長。王象晉《群芳譜》:“漢張騫使西域,得其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②珊瑚:喻石榴柯枝。
③館娃宮:吳王夫差于硯石山造宮殿,以館西施,吳人稱美女為娃,故名,遺址在今蘇州靈巖山上。④影娥池:池名,漢武帝建俯月臺(tái),臺(tái)下鑿池,月影入池中,令官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事見《三輔黃圖》。⑤火齊:玫瑰珠石。火齊珠紅:形容山茶花的色澤。⑥石家步障:指石崇錦步障,據(jù)《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王愷紫絲布步障。⑦羯鼓催花:唐明皇愛好羯鼓,曾經(jīng)臨軒擊羯鼓,時(shí)庭前杏花正在開放,他笑著對人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后來便流傳為羯鼓催花的故事,事見南卓《羯鼓錄》。
【評(píng)說】
本詩選自顧嗣立《元詩選初集·石田集》。
馬祖常(1279—1338),元代詩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歷仕監(jiān)察御史、翰林待制、御史中丞、樞密副使,卒謚文貞。工詩文,其詩才力富健,圓密清麗。著有《石田集》。
這一組折枝圖共四幅,分別為牡丹花圖、石榴花圖、芙蓉花圖、山茶花圖。馬祖常的題詩,每圖題一首,一組共四首。
第一首題牡丹花圖。
詩采用寫實(shí)手法,描繪畫面上牡丹花的氣韻、色澤和形態(tài)。春雨天是養(yǎng)花天,首句寫牡丹花在洛陽濕潤的春雨中滋長,郁勃富有生機(jī)。次句用“胭脂染舞衣”形容大片锃紅的牡丹花,色澤鮮艷嫵媚。第三句寫雨中牡丹花的形態(tài),“帳底金盤”,描寫綠葉下的花盤,承受著雨露,既回應(yīng)了首句的“春雨”,又逗出尾句,點(diǎn)明了“東家蝴蝶不須飛”的原因。
第二首題石榴花圖。
這一首題詩的寫法,與“牡丹花圖”一首迥異。詩從折枝圖的題外著筆,先交代石榴花的來歷。首兩句,詩人告訴讀者,石榴花的品種,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shí)從海外帶回來的,一直傳到元代,成為名貴的花卉。詩的上半首似乎與畫無關(guān),詩的下半首才轉(zhuǎn)到畫上,詩人說,只有等到綠陰濃密時(shí),石榴花一時(shí)間開得火紅。第三句陪襯,第四句點(diǎn)到題上,才寫出畫面上石榴花的形象和色澤。全詩共四句,前三句為后一句服務(wù),結(jié)句顯意,扣到題畫的正題上。
第三首題芙蓉花圖。
芙蓉,即芙蓉花。這首題畫詩的寫法非常別致,它不用直接描繪的方法,不寫芙蓉花的形貌、風(fēng)神,卻用比喻手法,以美女寫芙蓉花。如果說第一首題牡丹花圖,使用的是寫實(shí)手法,那么,本詩運(yùn)用的便是虛擬手法。詩人將芙蓉花比擬成館娃宮里的越國美女西施,她有著沉魚落雁之容貌,特別是在酒后,面上泛起紅暈,分外嫵媚。芙蓉花生于水殿畔,就像西施來到吳王宮殿,臨水照影。第三句,詩意一轉(zhuǎn),詩人以為西施犯了“酒脖,又嫌丹粉太重,面容過于紅艷,應(yīng)該到影娥池中洗掉過艷的粉妝,使之更為清麗。詩的后半首,詩意折進(jìn)一層,更符合臨水盛開的芙蓉花那種婀娜多姿的美感特征。
第四首題山茶花圖。
這首詩使用直接描寫和整體把握相結(jié)合的手法,表現(xiàn)畫面上大片山茶花盛開時(shí)的景況。首句迅即著題,形容山茶花如玫瑰珠石一般紅艷,拂著綠葉,色澤格外鮮麗。二、三句描寫大片山茶花團(tuán)錦簇,好像石崇家的錦步障,它們又像是春夜燃起的千枝蠟炬。以上三句詩已經(jīng)將畫面上的山茶花描寫得淋漓盡致,結(jié)句運(yùn)用一則典故,說山茶花因?yàn)轸晒膿舸颉读础非叩没ǘ渑拧T娙嗽儆靡r筆一烘托,更為畫幅增加不少光彩,寫得有聲有色,大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境界。
上一篇:《贈(zèng)張旭》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送草書獻(xiàn)上人歸廬山》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