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王定國, 王鞏之字,嘗從東坡學文,有雋才,長于詩。他收藏的這幅《煙江疊嶂圖》乃是王詵所畫,蘇軾于本詩題目下自注: “王晉卿畫”。
王詵(1036—約1093),宋代畫家。字晉卿,尚蜀國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利州防御使,他善畫“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 (《宣和畫譜》卷十二)。夏文彥概要地評論了他的畫藝淵源: “能畫,學李成山水,清潤可愛,又作著色山水,師唐李將軍,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圖繪寶鑒》卷三)王詵看到蘇軾這首題畫詩以后, 和了一首,說“幾年漂泊漢江上”、 “四時為我供畫本”,可見這幅《煙江疊嶂圖》畫的是漢江景色。本詩寫于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有蘇軾所書全詩的墨跡可據。 《煙江疊嶂圖》今存,藏上海市文管會。
全詩可分兩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漁舟一葉”句,共十二句,寫畫面景色。王文誥說: “此詩即用兩扇法,以上自首句憑空突起,至此為一扇,道圖中之景也。”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開端四句,描摹畫上的云煙、大江、積翠、疊嶂,使人心生愁思,寫足題面“煙江疊嶂”意。五、 六句,寫絕谷、百道泉,七、八句,寫叢林、奔川。絡石,又名耐冬,為常綠喬木。最后四句,寫山前平川、小橋野店、吞天江水、一葉漁舟。十二句詩境,有所側重地表現了畫面實境。 《煙江疊嶂圖》開卷處是無邊無際的大江,漁舟在波心晃動;畫卷中段才是江中青山,層巒疊嶂,云煙氤氳,絕谷飛瀑、叢木積翠,這是整個畫卷的主景。詩人蘇軾又是畫家,善于鑒賞繪畫藝術,他抓住了圖中的主景,寫成題畫詩的第一段,重點描寫江上疊嶂,映帶漁舟、大江,主次分明。
詩的第二段自“使君何從得此本”起,至“雖有去路尋無緣”,共十四句,寫詩人觀畫后的感嘆。王文誥云: “自使君句起,至此為一扇,道觀圖之人也。后僅以二句作結。”(《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這一段的前四句,詩人由觀畫而興起了買田隱居的高雅情致,這一方面表現王詵此畫的藝術力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蘇軾極其愛賞此畫景色、境界的情感。 “君不見”以下六句,描寫詩人在黃州五年的生活。 “武昌樊口”,在武昌縣西北五里,位于黃州南岸。 “留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官,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于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于元豐七年四月,改移汝州,留黃州共四年二月,所言留五年,舉其成數。黃州也在江邊,擅山水之勝,真是“幽絕處”,詩人用春、夏、秋、冬四時景色,概寫黃州的一年生活,與前文畫面上江中青山相應,回答了“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的問題。搖江,江水隨風搖動。 “丹楓翻鴉”, 自唐人陶峴“鴉翻楓葉夕陽動”句中化出,點染秋景之美。 “伴水宿”,是說人伴水而宿,不能直承上文以為是烏鴉伴水而宿。四時生活在優美的山水景色中,賞心悅目,使人心曠神怡。這一段的最后四句,由畫上的煙江疊嶂與黃州的“幽絕處”引發出感嘆: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這是說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間。蘇軾的詩意,與韓愈相仿佛,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桃花源圖詩》。然而,江山勝景是多么的清空,我等是俗人,無緣尋到進入清空境地的道路。去路無緣,見陶潛《桃花源記》:武陵人既出桃花源,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以欲去無路的感嘆收結本段詩意。
最后二句,為全詩作結。上句承圖, “還君此圖三嘆息”,為上文所發感嘆總收一筆。下句承人,觀畫的人, “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歸來篇”,見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蘇軾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靜、閑適,毫無塵世羈絆,可以長久留住,山中的朋友應該已經寫成“歸來篇”,招我歸山。結尾回應到王詵山圖、黃州山境上,表述自己的心愿,點出本詩的作意。
全詩實寫畫境,虛寫觀畫感嘆,亦是題畫詩中常見的格式。然而詩人腕力驚人,摹寫神妙,曲盡情致,氣勢如云煙舒卷,讀來令人神往。許覬《彥周詩話》: “畫山水詩,少陵數首,后無人可繼者。荊公《觀燕公山水》詩前六句差近之,東坡《煙江疊嶂圖》一詩亦差近之。”以本詩與老杜《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相比,確實略無遜色。許氏以為蘇軾題畫詩可與子美媲美,并非虛言。
上一篇:《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