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①,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②,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③。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置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④,東坡先生留五年⑤。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⑥,長松落雪驚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⑦?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⑧。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⑨。
【注釋】
①絕谷:幽深的山谷。②縈林:叢林。絡石:樹名,又名耐冬,為常綠喬木,秋天開紅花,能耐冬。③毫末:纖細處。④樊口:地名,在武昌縣西北五里,位于黃州南岸。⑤留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官,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于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于元豐七年四月,改移汝州,前后留黃州四年二個月。“留五年”,舉其成數。⑥丹楓翻鴉:自唐人陶峴《西塞山下回舟作》“鴉翻楓葉夕陽動”句翻出。⑦武陵: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提到的武陵漁人,這里代指桃源中人。⑧尋無緣:《桃花源記》記武陵人既出桃花源后:“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⑨歸來篇: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蘇軾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靜,毫無塵世羈絆,可以長久留往。全句意謂,山中的朋友應該已經寫成《歸來篇》,招我歸山。
【評說】
本詩選自蘇軾《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一七、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一○。
王定國,王鞏之字,嘗從東坡學文,有雋才,長于詩。他收藏的這幅《煙江疊嶂圖》,乃宋代畫家王詵所畫。蘇軾于本詩題下自注:“王晉卿畫”。王詵是蘇軾的老朋友,他看了蘇軾這首題詩后,和了一首,說:“幾年漂泊漢江上”、“四時為我供畫本”,可見這幅圖畫的是漢江景色。《煙江疊嶂圖》今存,藏上海市文管會,絹本設色,縱45.2厘米,橫166厘米,畫分三段,前段是煙江浩渺,有漁舟泛于波心;中段是全圖的主景,寫江上疊嶂,筆墨細潤,青綠設色,林木掩映,云霞明滅,流泉飛瀑。后段又是遼闊空濛的煙江。沈邁士《王詵》曾細致評論過王詵畫的風格:“畫中的氣韻是生動的,用筆凝練,骨法端重而不刻板,著青綠重色,蒼翠之中愈見菁蔥鮮麗,無煊耀之燥氣,有靜穆之莊重。深墨漬出山洞,留白以狀飛瀑,氣息得唐人之敦厚,工力見宋畫的精密,是學李昭道而能自創清新格調的。”這段論述很符合《煙江疊嶂圖》的審美特征。
王詵(1036—約1093),宋代畫家,字晉聊,祖籍太原,汴梁人。尚蜀國長公主,為附馬都尉,官至定州觀察使。他酷愛書畫收藏,私第里筑“寶繪堂”,存放古今書畫名跡。他近效李成,遠師大小李將軍,“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湯垕《畫鑒》)善畫墨竹、古松,尤擅山水,《宣和畫譜》說他畫作題材多為“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存世畫作有《煙江疊嶂圖》、《漁村小雪圖》等。
這首長詩,一韻到底,用平聲先韻,按內容可分為三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漁舟一葉江吞天”句,共十二句,寫畫面景色。開端四句,描摹畫上的大江、積翠、疊嶂、云煙,寫足題面的“煙江疊嶂”意,使人心生愁思。次四句,寫絕谷、飛泉、叢林、奔川。最后四句,寫山前平川、小橋野店、一葉扁舟、吞天江水。十二句詩境,抓住了圖中的主景,重點描寫江上疊嶂,映帶漁舟、大江,主次分明,有所側重地表現畫面實境。王文誥說:“此詩即用兩扇法,以上自首句憑空突起,至此為一扇,道圖中之景也。”(《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概括了這一段詩意,而方東樹的《昭昧詹言》卷一二評述這一段的寫作特色,曲盡其妙,他說:“起段以寫為敘,寫得入妙,而筆勢又高,氣又遒,神又王。”
自“使君”起至“雖有去路尋無緣”為止,共十四句,是詩篇的第二段,寫出詩人觀畫后的感慨。前四句詩人由觀畫興起買田隱居的高雅情趣,反映出蘇軾極其愛賞此畫的心態,也表現出王詵此畫感人的藝術力量。“君不見”以下六句,描寫詩人在黃州五年的貶謫生活。東坡用四句詩,描寫春、夏、秋、冬四時景色,一句、一季、一景,描寫黃州一年的景色,回應上文“人間何處有此境”的問題,將畫上的煙江疊嶂與黃州的“幽絕處”聯系起來。最后四句,詩人由此引發出“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的感嘆,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間。但是江山勝景是多么清空,我等是俗人,無緣進入其中。詩人以欲去無路的感嘆收結本段詩意。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結尾,上句承圖,“還君此圖三嘆息”,為上文所發感慨總收一筆。下句承人,觀畫人即詩人自己,他相信山中的朋友應該已經寫成《歸來篇》,招我歸山。結句顯明地表述出詩人的歸隱心愿,點出本詩創作意蘊。全詩以驚人的腕力,摹寫神妙,曲盡情致,氣勢如云煙舒卷,讀來令人神往。許覬《彥周詩話》說:“畫山水詩,少陵數首,后無人可繼者。荊公《觀燕公山水》詩前六句差近之,東坡《煙江疊嶂圖》一詩亦差近之。”許氏以為蘇軾此詩可與子美詩媲美,確非虛言。
上一篇:《書扇》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題畫詩賞析